[发明专利]一种2D3D可切换的Micro-LED裸眼显示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158419.6 | 申请日: | 2021-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707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爱;王文雯;周雄图;吴朝兴;李诗尧;陈培崎;郭太良;严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闽都创新实验室 |
| 主分类号: | G09F9/33 | 分类号: | G09F9/33;G02B30/27;G02B30/28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郭东亮;蔡学俊 |
| 地址: | 350116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d3d 切换 micro led 裸眼 显示装置 | ||
1.一种2D3D可切换的Micro-LED裸眼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显示面的像素点单元按M列×N行排列,每个像素点单元包含n个RGB像素组合体,且其中m个RGB像素组合体为2D显示像素,n-m个RGB像素组合体为3D显示像素;显示装置的显示面处设有透镜阵列;所述透镜阵列与3D显示像素对齐,通过按所需方向折射3D显示像素显示光线来提供裸眼3D显示效果;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可控制各个RGB像素组合体工况的驱动模块;当驱动模块使2D显示像素处于显示状态且3D显示像素处于非显示状态时,显示面工作于2D显示模式;当驱动模块使3D显示像素处于显示状态且2D显示像素处于非显示状态时,显示面工作于3D显示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2D3D可切换的Micro-LED裸眼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阵列为液晶微透镜阵列或固态微透镜阵列;每个像素点单元中的n个RGB像素组合体包括红色子像素点、绿色子像素点和蓝色子像素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2D3D可切换的Micro-LED裸眼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微透镜阵列自上至下包括上基板、图案化电极、高阻层、上介电层、液晶层、隔离子、下介电层、平面电极、下基板;
液晶微透镜阵列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图形化电极制备,具体为:
S11、选取第一基板作为上基板,然后采用光刻技术在第一基板表面上制作一包含p行×q列个图形化电极;
S12、在步骤S11制备得到的图形化电极表面用旋涂机旋涂一层透明材料,经高温焙烧后形成取向层薄膜,再经摩擦取向形成上介质层;
步骤S2:平面电极制备:选取第二基板作为下基板并对其划片,清洗和烘干,制作平面电极;在平面电极一面采用旋涂工艺制作一层透明材料,经高温焙烧后形成取向层薄膜,再将取向层薄膜沿着上介质层相反方向摩擦取向层形成下介质层;
步骤S3:液晶透镜的制备,具体为以下步骤:
S31、在图形化电极的上介质层的表面采用喷粉设备制作厚度为40-100µm的透明隔离子,在平面电极的第二取向层四周采用印刷或喷墨打印工艺涂覆封框胶,封框胶的四周预留灌晶口;所述封框胶的厚度为隔离子的厚度3-5倍;
S32、将图形化电极层和平面电极层按上介质层和下介质层反向对准,所述封框胶融化后形成封框体;
S33、利用灌晶设备将液晶分子沿着步骤S31中的灌晶口灌入封框体,再封闭灌晶口,液晶分子在图形化电极层和平面电极层中间形成液晶层;
S34、在步骤S33灌注液晶完成后,在液晶注入口涂上固化胶,紫外曝光后封口得到可做为液晶微透镜阵列使用的液晶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2D3D可切换的Micro-LED裸眼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案化电极与面电极为氧化铟锡ITO透明导电电极;所述高阻抗层所采用的材料为透明氧化物、透明高分子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上介电层和下介电层为液晶层液晶分子的取向层,且两取向层的取向互为反平行;所述取向层所采用的材料为聚酰亚胺、聚甲基苯基硅烷、聚酯纤维、聚苯乙烯、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4一甲基肉桂酸、聚乙烯肉桂酸中的一种或几种,取向方式为摩擦取向、光诱导取向中的一种;
所述液晶层所采用的液晶材料为向列相液晶、聚合物液晶或蓝相液晶中的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2D3D可切换的Micro-LED裸眼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微透镜阵列采用光刻胶熔融、激光刻蚀、丝网印刷或喷墨打印工艺制备。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2D3D可切换的Micro-LED裸眼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阵列由微透镜单元组成;所述微透镜单元的俯视向形状为圆形或正多边形,微透镜单元的尺寸与微透镜单元需覆盖的RGB像素组合体的个数相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2D3D可切换的Micro-LED裸眼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圆形微透镜单元直径在10µm-100µm之间;相邻微透镜单元的尺寸范围在5µm-10µm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闽都创新实验室,未经闽都创新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5841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