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试验快速冷却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23650.1 | 申请日: | 2021-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40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2 |
发明(设计)人: | 冯海涛;崔石柱;曲函师;宋佰达;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7/04 | 分类号: | F01P7/04;F01P5/02;F01P7/08;F01P7/16;F01M5/00;F16H5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林波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试验 快速 冷却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汽车试验方法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试验快速冷却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设置目标环境温度;在目标环境温度下分别对发动机及变速器、主减速器和催化器进行风冷表面降温,其中,发动机及变速器风冷表面降温至第一温度后在内部进行液冷降温,并在降低至第二温度后停止液冷降温;将催化器降温至第三温度后进行内部降温;当发动机及变速器、主减速器和催化器降温至所述目标环境温度时,冷却完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试验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试验快速冷却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伴随环境治理日趋严格,整车厂需通过提升后处理能力并持续升级排放控制策略及精细化标定等手段来应对愈加严格的排放需求,因此带来的排放标定工作量呈几何式增长。而为了满足常规排放要求,试验后车辆需要静置6-8小时,发动机及整车系统部件才能逐渐趋近于常温排放目标温度,因此每天只能进行一次排放测试,试验及标定开发效率低下。
再者,整车开发阶段需进行RDE专项标定,RDE标定复杂度更高,涉及发动机工作区域更广,环境温度覆盖度更加宽泛,因此标定难度更大,对整车标定及环境需求更加强烈,而常规标定方法只能是实车路试进行高低温地区适应性标定,标定窗口短且成本高,标定无法细致化开展,导致整车开发周期长,标定质量差,标定效率低等诸多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试验快速冷却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汽车试验在进行散热时耗时较长,导致开发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试验快速冷却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目标环境温度;
在所述目标环境温度下分别对发动机及变速器、主减速器和催化器进行风冷表面降温,其中,所述发动机及变速器风冷表面降温至第一温度后在内部进行液冷降温,并在降低至第二温度后停止液冷降温;将所述催化器降温至第三温度后进行内部降温;
当所述发动机及变速器、主减速器和催化器降温至所述目标环境温度时,冷却完成。
目标环境温度设置后利用该环境温度对发动机及变速器、主减速器和催化器表面降温,其中对内部结构复杂的发动机及变速器和催化器进行内部降温,从而加快降温效率,实现快速冷却。
对于上述试验快速冷却控制方法的优选方案,所述在所述目标环境温度下分别对发动机及变速器、主减速器和催化器进行风冷表面降温的步骤包括:
开启风扇一以第一风速对所述发动机及变速器风冷表面降温;
开启风扇二以第一风速对所述主减速器风冷表面降温;
开启风扇三以第一风速对所述催化器风冷表面降温。
通过上述设置,采用三个风扇对不同部件进行表面冷却,彼此互不影响,且能够保证散热效果。
对于上述试验快速冷却控制方法的优选方案,所述发动机及变速器风冷表面降温至第一温度后在内部进行液冷降温,并在降低至第二温度后停止液冷降温的步骤包括:
分别检测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温度、发动机机油温度和变速器的变速器机油温度;
判断所述冷却液温度、所述发动机机油温度和所述变速器机油温度是否均降至所述第一温度;
若是,开启发动机冷却液冷却装置以第一流速进行冷却,开启发动机机油冷却装置以第一流速进行冷却,开启变速器机油冷却装置以第一流速进行冷却;
判断所述冷却液温度、所述发动机机油温度和所述变速器机油温度是否均降至所述第二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36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