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温室温湿度多时段组合与时间的变化控制番茄灰霉病方法与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11113463.5 | 申请日: | 2021-09-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654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明;李甜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5D27/02 | 分类号: | G05D27/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匠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55 | 代理人: | 商宇科 |
| 地址: | 7121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温室 温湿度 多时 组合 时间 变化 控制 番茄 灰霉病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室温湿度多时段组合与时间的变化控制番茄灰霉病方法与系统。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1)实时获取温室内的环境参数,包括环境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湿度持续时间;2)根据获取的环境参数,比对设置的温湿度阈值,根据不同温度范围实行不同的调控方案;3)根据不同环境条件,通过指令控制,实行不同时长和不同时段的升温降湿调控。本发明能根据不同的生长环境对病害进行不同的调控手段,通过改变温室内环境来预防和控制番茄灰霉病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提高番茄产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番茄病害防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温室温湿度多时段组合与时间的变化控制番茄灰霉病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番茄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番茄果实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营养物质。番茄在种植过程中,易发生多种病害,灰霉病是番茄生产中常见的一种气传性真菌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气候凉爽潮湿的地区危害尤为严重,往往造成番茄一般年减产20%-40%,流行年份发病面积可达50%-70%。灰葡萄孢是番茄灰霉病的病原菌,当温室内相对空气湿度大于90%,日平均温度22-24℃,夜平均温度14-17℃时适宜发病。高温低湿有助于番茄灰霉病的控制,当温度超过30℃,空气湿度低于80%,病害减轻。目前生产上对于番茄灰霉病的防治主要以化学药剂为主,往往造成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防控效果十分有限。且当前涉及改变环境条件来防控植物病害主要基于变化温度,且没有针对不同温度范围和变化时长的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室温湿度时段性优化组合与控制时间方案,从而克服现有番茄灰霉病防治成本高和大剂量施用农药导致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利用温湿度时段性优化组合控制番茄灰霉病的发生及传播,实现番茄灰霉病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温室温湿度多时段组合与时间的变化控制番茄灰霉病方法与系统,设置不同病害控制温湿度组合,通过筛选所得最优温湿度组合为白天将温度控制在28-35℃,夜晚温度在23-28℃,湿度在65-80%范围内能最有效的控制番茄灰霉病的发病率。随后根据获取的温室内实时环境参数与所得优选温湿度组合进行比对,进一步调控温室温湿度变化,实现控制和预防番茄灰霉病的目的,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提高番茄产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发明为一种温室温湿度多时段组合与时间的变化控制番茄灰霉病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实时获取温室内的环境参数,包括环境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湿度持续时间;
2)根据获取的环境参数,比对设置的温湿度阈值,根据不同温度范围实行不同的调控方案。
进一步的,步骤2)之后还包括步骤3)根据不同环境条件,通过指令控制,实行不同时长和不同时段的升温降湿调控。
进一步的,步骤2)的具体步骤如下:
2.1)当温度小于30℃,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0%,且湿度持续时间超过6h时,根据不同温度段实施调控措施;
2.2)当湿度超过90%阈值时,分别在三个不同温度范围进行不同时长的调控,以达到将温度控制在35℃以上,湿度80%以下的目的;分别为在温度范围为18-25℃时,启动8h调控;当温度范围为5-18℃时,启动6h调控;当温度范围为25-30℃时启动4h调控。
进一步的,步骤3)的具体步骤如下:
3.1)所有三个不同温度范围的调控均分为三次段,每一段时间间隔为24h;
3.2)当第一次调控结束后在24h内再次触发调控,则将调控时长缩短2h;
3.3)当第二次调控后再次在24h内触发调控,则将调控时长再缩短2h,若未触发调控,则继续监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134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