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银耳栽培方法、银耳、培养基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00698.0 | 申请日: | 2021-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1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春;吴新春;卢卫红;马莺;张英春;王荣春;程翠林;丁忠庆;谢桂林;黎重阳;孙彪;王傲;张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工大西南食品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8/20 | 分类号: | A01G18/20;A01G18/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梁田 |
地址: | 636000 四川省巴中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银耳 栽培 方法 培养基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银耳栽培方法,包括(1)培养基配制;(2)营养袋制作:将(1)中的培养基装入料袋内,打穴,封穴口,料袋常压蒸汽灭菌;(3)接种:将(2)中灭菌后的料袋放入接种室进行接种,得到菌袋;(4)菌丝培养;(5)出耳;(6)采收;培养基包括培养料和水,培养料由如下质量份的组分组成:棉籽壳65份~75份、麸皮10份~20份、玉米芯10份~20份,石膏0.8份~1.2份,培养料与水的质量比为1:1.1~1.4。还公开了利用以上方法制备的银耳,培养基及应用。通过选择合适的培养基配方,并控制营养袋制作、菌丝培养、出耳的条件,实现银耳的稳产、高产,不再受生产规模、季节性气候的限制,可以自动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银耳栽培培养基、应用及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银耳又名白木耳、雪耳,菇体重富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是世界公认的一种名贵药食同用的真菌。
银耳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最有效的营养成分是银耳多糖,其含量占银耳干重的60%以上,银耳中蛋白质含量虽然不高,可溶性蛋白含量87.22mg/100g,然而其蛋白含有17种,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银耳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包括铁、磷、硫、镁、钠等,对人体代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历代多数国内外医药学家都指出,银耳性平、味甘、无毒,具有和肺、润肠、提神、补脑、和血、美容养颜等功效。现代医学进一步研究表明,银耳多糖具有很多药理作用,例如:抗血栓、降血脂、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等功效,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保健意识重视起来,银耳的潜在消费市场还是有巨大的潜力。
袋栽银耳栽培技术极大的提升了银耳的产量和品质,银耳工厂化栽培实施控温、控湿、为夏季银耳栽培提供了环境基础。但是夏季银耳栽培污染率高、在出耳中后期易遭受绿霉的污染,对银耳工厂造成严重的损失。基于目前银耳工厂化栽培技术尚不完善导致银耳工厂化栽培产品波动较大的情况,如何开发银耳工厂化栽培技术,实现银耳稳产、高产,实现工厂周年化顺利生产极具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银耳栽培技术不完善导致银耳工厂化栽培产品波动较大的情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银耳栽培方法、培养基及应用,解决以上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银耳栽培方法,包括:
(1)培养基配制;
(2)营养袋制作:将(1)中的培养基装入料袋内,打穴,封穴口,料袋常压蒸汽灭菌;
(3)接种:将(2)中灭菌后的料袋放入接种室进行接种,得到菌袋;
(4)菌丝培养;
(5)出耳;
(6)采收;
所述培养基包括培养料和水,所述培养料由如下质量份的组分组成:棉籽壳65份~75份、麸皮10份~20份、玉米芯10份~20份,石膏0.8份~1.2份,所述培养料与水的质量比为1:1.1~1.4。
优选地,所述培养料由如下质量份的组分组成:棉籽壳68份~72份、麸皮12份~18份、玉米芯12份~18份,石膏0.8份~1.1份,所述培养料与水的质量比为1:1.1~1.2。
优选地,所述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为:依次加入棉籽壳、麸皮、玉米芯、石膏、水,搅拌均匀。
优选地,所述(2)中的料袋为宽12.5cm、长50~55cm、厚0.02cm低压聚乙烯塑料袋;
所述打穴、封穴口的过程为:用打穴器在所述料袋上等间距打接种穴,每个料袋打4~5个接种穴,各接种穴的深度为1.6cm,用食用菌胶布贴封穴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工大西南食品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工大西南食品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006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