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框车门的角部密封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56383.0 | 申请日: | 2021-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153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赵增发;闫立春;赵建行;赵大山;陈智家;郭大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10/86 | 分类号: | B60J10/86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陈勇 |
地址: | 310051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门 密封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框车门的角部密封结构,包括:车身本体、车门钣金、车门内饰板、车身密封条和接角,接角设置在车门钣金上,车身密封条设置在车身本体上;接角包括:骨架,骨架上有第一接触面,第一接触面与车身密封条挤压接触;泡管,泡管设置在骨架上,泡管与车身本体挤压接触;定位部,定位部用于将接角固定在车门钣金上。本发明第一接触面与车身密封条挤压接触,泡管与车身本体挤压接触,在车门的角部形成两级密封,解决了无框车门的角部的密封缺陷问题,本发明在接角上设置了定位部,定位部与车门钣金匹配,相比钣金定位,接角的定位精度有所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封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无框车门的角部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无框车门的车门玻璃与车身间的门框被省去,仅车门玻璃下部与车门连接,这种车门的观感极佳,在部分高端车型中得到了应用。但无框车门由于没有门框,也存在一定不足,比较明显的不足之一即密封问题,有框车门的密封技术十分成熟,在门框及车身的相应位置设置密封条即可,而无框车门的车门玻璃直接与车身接触,缺乏设置密封条的物理载体,现有的无框车门主要是整体式密封结构,只在车身上设置一道密封条,密封条为等截面挤出构件,但车门的角部为异形部位,在该处常存在密封缺陷。另外,由于无框车门车门玻璃与密封条的相对运动更复杂,因密封需要,无框车门对密封处的环境件精度要求更高,现有的接角采用钣金于车门钣金定位,这种定位的精度较低,不能满足无框车门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提供一种无框车门的角部密封结构,其在车门的角部设置多级密封,解决了无框车门的角部的密封缺陷问题,其在接角上设置了定位部,提高了接角的定位精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框车门的角部密封结构,包括:车身本体、车门钣金、车门内饰板、车身密封条和接角,接角设置在车门钣金上,车身密封条设置在车身本体上;
接角包括:
骨架,骨架上有第一接触面,第一接触面与车身密封条挤压接触;
泡管,泡管设置在骨架上,泡管与车身本体挤压接触;
定位部,定位部用于将接角固定在车门钣金上。
本方案的无框车门的角部密封结构,接角的骨架上有第一接触面,第一接触面与车身密封条挤压接触,如此在该处形成一级密封。接角的泡管与车身本体挤压接触,如此在该处也形成一级密封。在第一接触面上和炮管处形成了两级密封,解决了无框车门的角部的密封缺陷问题。接角上设置了定位部,定位部与车门钣金匹配,相比钣金定位,接角的定位精度有所提高。
作为优选,所述骨架上有第二接触面,第二接触面与车门内饰板挤压接触。接角的骨架上有第二接触面,第二接触面与车门内饰板挤压接触,如此在该处也形成一级密封,进一步提高了无框车门角部的密封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车门内饰板与第二接触面接触的部位为人字结构。车门内饰板与第二接触面接触的部位为人字结构,如此在挤压接触时,车门内饰板的人字结构能发生一定弯曲变形,如此车门内饰板与第二接触面的挤压接触面积增加,有利于提高该处的密封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部为蘑菇头,定位部与车门钣金卡接。蘑菇头在卡接时能提供导向效果,便于将接角与车门钣金卡接。
作为优选,所述骨架上有第三接触面,第三接触面为平滑曲面。第三接触面用于与车门玻璃接触,由于无框车门的车门玻璃仅下部与车门连接,为确保车门玻璃的固定,车门对其的夹紧力较大,第三接触面为平滑曲面有利于减少车门玻璃升降时所受摩擦阻力,有利于车门玻璃顺利升降。
作为优选,所述泡管设置在骨架的拐角处。泡管设置在骨架的拐角处,如此增加了泡管与骨架间的连接强度,有利于减少泡管受挤压时发生的避让位移,有利于提高泡管与车身本体的挤压接触效果,提高该处的密封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骨架、泡管和定位部一体成型。如此接角的强度较高,有利于提高接角的使用寿命,有利于整车的使用和维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563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