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对车型车载直流充电系统及充电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30915.3 | 申请日: | 2021-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528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刘陈石;凌云;南圣良;于童;蔡伟坚;李传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英伦电动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00 | 分类号: | B60L53/00;B60L53/14;B60L53/20;B60L53/62;B60L53/60;B60L5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丁云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能源 电动汽车 车型 车载 直流 充电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对车型车载直流充电系统及充电方法,系统包括能量供给模块、能量转换模块、直流充放电插座、放电枪和控制器,能量供给模块分别与控制器和能量转换模块连接,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向能量转换模块提供能量,能量转换模块用于在确定与被充电车辆握手成功后,获取被充电车辆的充电需求,并将需求上报给控制器;控制器用于控制能量供给模块按照充电需求向能量转换模块输出电能;能量转换模块还与直流充放电插座连接,用于将能量供给模块提供的能量输出至直流充放电插座,所述方法基于上述直流充电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车载部件集成车对车充电器件,成本低、时效性高、充电能力强、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对车充电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对车型车载直流充电系统及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快速发展,电动车辆用户数量迅速增加,但因整车续航里程受限,充电设施配套建设又不完善,经常发生电动车辆行驶途中电量耗尽需求救援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周边充电不方便,需要提供上门充电服务情况。
现有技术中,可以利用搭载车对车充电设备的救援车对缺电车辆进行救援。如中国专利CN107834658A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V2V应急充电装置及其充电控制方法,该应急充电装置包括缓启动单元、高压继电器、输入测量单元、输出测量单元、充放电管理单元、辅助电源单元、放电协议单元、充电协议单元;缓启动单元连接输入测量单元,高压继电器分别连接输入测量单元、输出测量单元;充放电管理单元连接高压继电器、输入测量单元、输出测量单元、辅助电源单元、放电协议单元、充电协议单元。该应急充电装置需要额外车辆运送至救援地点进行救援,目前市场上车外电动车救援用高功率直流充电装置的成本高、体积大、重量高,导致救援成本贵、救援时效性差,救援费用高。
另外,中国专利CN201810898555.0公开了一种移动充电车对外供电系统,在车辆上设置了充电桩对外供电。该应急充电装置将直流充电桩额外安装在车辆上作为救援专用车,导致平时该车辆用途受限,局限于专车专用,市场体量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对车型车载直流充电系统及充电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对车型车载直流充电系统,所述的系统应用于新能源车辆,所述系统包括能量供给模块、能量转换模块、直流充放电插座、放电枪和控制器,
其中,所述能量供给模块分别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能量转换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向所述能量转换模块提供能量,
所述能量转换模块,用于在确定与被充电车辆握手成功后,获取所述被充电车辆的充电需求,并将所述需求上报给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能量供给模块按照所述充电需求向所述能量转换模块输出电能;
所述能量转换模块还与直流充放电插座连接,还用于将所述能量供给模块提供的能量输出至直流充放电插座。
优选地,所述的能量供给模块包括动力电池包,所述的动力电池包分别与控制器、能量转换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向所述能量转换模块提供能量。
优选地,所述的能量供给模块还包括增程发电装置,所述的增程发电装置分别与控制器、能量转换模块连接,用于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向所述能量转换模块提供能量。
优选地,所述的增程发电装置包括发动机、发电机,所述的发动机与发电机机械耦合发电,所述的发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能量转换模块与直流充放电插座、动力电池包供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能量转换模块包括交直流转换器、电压调节模块、放电继电器,
所述的交直流转换器用于对发电机的输出交流电进行交直流转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英伦电动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英伦电动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09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