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吡蚜酮噻虫嗪复配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16746.8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2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薛云兰;董贤娴;刘建华;张泂然;刘巍;王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运城绿康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3/707 | 分类号: | A01N43/707;A01N51/00;A01N25/14;A01P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胡乐 |
地址: | 044031 山西省运***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吡蚜酮噻虫嗪复配 杀虫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吡蚜酮噻虫嗪复配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杀虫剂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制成:吡蚜酮10‑40%,噻虫嗪10‑40%,分散剂5‑10%,润湿剂1‑5%,崩解剂1‑10%,渗透剂1‑5%,PH调节剂1‑5%,消泡剂0.1‑5%,余量为载体;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称取上述组分;S2、将各组分混合均匀得到预混合物料,将预混合物料粉碎至粒径15μm以下,得到预处理物料;S3、将水与预处理物料按照质量比9:41的比例混合并搅拌4‑6min,得到固液混合物料;S4、将固液混合物料进行挤压造粒,造粒后干燥并过筛得到颗粒大小一致的杀虫剂成品。本发明公开的吡蚜酮噻虫嗪复配杀虫剂具有长效稳定、药效显著、使用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杀虫剂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吡蚜酮噻虫嗪复配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吡蚜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是非杀生性杀虫剂,其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噻虫嗪是一种第二代烟碱类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及内吸活性,用于叶面喷雾及土壤灌根处理,其施药后迅速被内吸,并传导到植株各部位,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有良好的防效。
吡蚜酮噻虫嗪复配杀虫剂因为杀虫效果优秀,持续时间长,杀虫范围广,所以使用量较大,是目前市场上针对稻飞虱、蚜虫、蓟马等病害主要产品。
现有的吡蚜酮噻虫嗪复配杀虫剂,其剂型主要为可湿性粉剂和干悬浮剂,粉剂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指标稳定,持药效时间长,备受使用者青睐,但因为粉剂粒径较细小,生产过程中常略有扬尘,这就导致其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和制造者有害,另一方面在生产运输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也不方便运输,存在泄漏风险。干悬浮剂颗粒比较细,悬浮率比较高,但存在生产能耗大、生产助剂成本高、药效持久性短、颗粒容易团聚等缺点;并且,吡蚜酮噻虫嗪杀虫剂用喷雾造粒法,造出的颗粒虽然细,但无法解决产品水分、团聚等质量的问题,且药效的持续时间低,需要减少稀释倍数或增加使用次数以保证效果;同时,现有的干悬浮剂制备方法通常为喷雾法,这种方法的干燥温度高,烘干温度难以控制,高温下噻虫嗪会熔融,会对产品的分散性、崩解性、稳定性、悬浮率及药效等产生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吡蚜酮噻虫嗪复配杀虫剂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吡蚜酮噻虫嗪复配杀虫剂,其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组分制成:
吡蚜酮10-40%,噻虫嗪10-40%,分散剂5-10%,润湿剂1-5%,崩解剂1-10%,渗透剂1-5%,PH调节剂1-5%,消泡剂0.1-5%,余量为载体。
优选地,分散剂为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润湿剂为烷基萘磺酸盐。
优选地,崩解剂为硫酸铵。
优选地,渗透剂为脂肪醇环氧乙烷缩合物。
优选地,pH调节剂为柠檬酸。
优选地,消泡剂为脂肪酸钠。
优选地,载体为煅烧高岭土、水溶性玉米淀粉中的一种或多种。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上述杀虫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按质量百分比称取以下原料:
吡蚜酮10-40%,噻虫嗪10-40%,分散剂5-10%,润湿剂1-5%,崩解剂1-10%,渗透剂1-5%,PH调节剂1-5%,消泡剂0.1-5%,余量为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运城绿康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山西运城绿康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1674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