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3D打印产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08243.6 | 申请日: | 202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94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尹衍军;骆书虎;阚鑫锋;陈超;高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42;C22C38/44;B22F1/00;B33Y70/10;B33Y80/00;B22F3/2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金诗琦 |
地址: | 212008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打印 产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种3D打印产品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公开了一种3D打印产品,由3D打印复合丝材制成,3D打印复合丝材包含以下质量百分数的元素:C:0.01~0.03%,Si:0.1~1%,Mn:0.1~2%,P:0.01~0.04%,S:0.01~0.03%,Cr:16~18%,Cu:0.1~1.0%,Ni:10~12%,Mo:2~3%,其余为Fe及杂质。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3D打印产品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提高了3D打印的稳定性,用于3D打印的复合丝材刚度和强度较高,烧结稳定性好3D打印产品的表面光滑且有光泽;所制得的3D打印复合丝材适用于市售的多种打印机,适配性较高,使用方便,经济价值高;SEBS、SBS和石蜡、棕榈蜡有较好相溶性,促进了粉末分布均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增材及其制法,具体为一种3D打印产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3D打印技术是目前热门的制造成型技术,与传统的成型技术相比,3D打印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优势:3D打印为增材制造技术,相比传统建材制造,材料利用率高加工时间短,3D打印技术能够完成传统加工加工不了或者很难加工的设计,如复杂网状结构,梯度材料成型等等,3D打印还有后处理工序少,能够实现按需打印等优点,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不锈钢硬度高强度好,耐腐蚀性强,在民用工业等各方面应用广泛。不锈钢生产工艺热处理工艺复杂,且制作成本相对较高,不仅需要价格高昂的加工设备,还需要付出不少的人力和时间。而不锈钢在高温下物理化学性能稳定,适合在3D打印中推广应用,不仅省去各种加工设备,加工速度也是成倍提升。
目前不锈钢3D打印成型技术主要是金属3D打印,是整个3D打印体系中最具潜力和价值的研究方向,其主流方法有选区激光烧结(SLS)为代表的SLM、DMLS和送粉式、送丝式激光熔覆式快速成型。
金属3D打印技术使用的设备的价格非常昂贵,且球形粉末的制备工艺困难、成本高,加之目前一台金属3D打印设备只能使用一种或者一类3D打印材料,导致3D打印制造成本十分高昂。申请号为202011072949.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金属和高分子材料复合3D打印丝的制备方法,主要以不锈钢粉末和粘结剂(石蜡、硬脂酸、聚丙烯)配置原料并混炼均匀,以螺杆挤出机制丝,3D打印成型,直接烧结,过程中通入氮气。由于硬脂酸的存在,丝材刚度降低,送丝不稳,烧结前没有溶剂脱粘,粘接剂挥发困难容易鼓包,氮气还原性不足,烧结时会长身氧化,烧结过程不稳定,打印产品刚度、粘接性不够好。
总的来说,现有技术中造粒较多,不能很好适应市面上的打印机,没有选择良好的粘结剂配方,丝材在刚度和粘度上影响了送丝过程,导致打印产品不稳定,缺少溶剂脱粘过程,烧结时鼓包率增加,以及烧结氛围选择也会对烧结稳定性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刚度高、粘结效果好的3D打印产品,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成本降低的3D打印产品的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3D打印产品,由3D打印复合丝材制成,3D打印复合丝材包含以下质量百分数的元素:C:0.01~0.03%,Si:0.1~1%,Mn:0.1~2%,P:0.01~0.04%,S:0.01~0.03%,Cr:16~18%,Cu:0.1~1.0%,Ni:10~12%,Mo:2~3%,其余为Fe及杂质。
为了获得刚度和粘度更好的3D打印产品,优选地,Cu:0.2~0.7%。Cu能够提高烧结件的致密度,能达到90%以上。
上述3D打印产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体积比为3~1:1~2混炼不锈钢粉末、高分子粘结剂,冷凝后得到混合物料;
(2)将混合物料挤出,制得3D打印复合丝材;
(3)打印出毛坯,通过环己烷溶剂脱粘,在氢气氛围下依次经过370~440℃高温脱粘、1200~1500℃高温烧结2~8h,制得3D打印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未经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082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