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与智能优化双驱动的深度学习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98575.7 | 申请日: | 202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409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高照奇;杨唯;高静怀;张金淼;杨涛;王清振;丁继才;姜秀娣;孙文博;赵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G01V1/30;G06N3/0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高博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 智能 优化 驱动 深度 学习 地震波 阻抗 反演 方法 | ||
1.数据与智能优化双驱动的深度学习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从叠后地震道数据中选取数据并分成叠后地震数据sei1和叠后地震数据sei2,利用多组变异差分进化方法对叠后地震数据sei1进行波阻抗模型反演,获取对应的AI模型;
S2、基于U-Net网络的结构,利用Python搭建具有两个输入通道和一个输出通道的深度学习网络;
S3、利用步骤S1中进行反演的地震数据和反演得到的AI模型对步骤S2中搭建的深度学习网络进行预训练;
S4、利用步骤S3中预训练的深度学习网络对步骤S1的叠后地震数据sei2进行AI模型预测;
S5、将步骤S4中网络预测的AI模型嵌入MMDE算法的变异算子中,加速引导MMDE算法收敛至最优解AI模型;
S6、将步骤S5中得到的最优解AI模型以及其对应的地震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对步骤S3中预训练的深度学习网络进行优调;
S7、利用步骤S6中优调后的深度学习网络进行AI模型反演,实现替代全局优化方法进行阻抗反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利用多组变异差分进化方法对叠后地震数据sei1进行波阻抗模型反演具体为:
S101、在搜索空间内产生包含NP个D维初始化个体的种群;
S102、对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变异操作,为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生成一个变异向量ViG;
S103、对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交叉操作,通过将当前个体与其对应的变异向量ViG融合,生成迹向量
S104、对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选择操作,通过比较当前个体和对应的迹向量选择其中更好地一个向量作为新的个体,参与下一次迭代;
S105、判断是否满足算法结束条件,若满足,则结束;否则,跳回S102,继续迭代至收敛,迭代过程完成后,种群中的最佳个体将被示为优化问题的最优AI模型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5中,通过计算观测地震数据与由种群中每一个个体所代表的AI模型计算的合成地震数据误差衡量是否满足预先设定的收敛条件的,合成地震数据具体为:
Rq=0,q=N
Iq=Vq·ρq,q=1,2,...,N
其中,Dq、Rq和Iq分别为地震数据D、反射系数序列R和AI模型I的第q个元素;Wn为子波W的第n个元素;Vq和ρq分别为第q个水平层的速度和密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05中,最大的迭代次数设置为150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搭建的深度学习网络参数化表示为:
其中,fl表示地震道数据经过网络各层操作处理后的中间输出特征图,l=1,2,...,10,g1为初始低频阻抗数据经过网络全连接层后的输出数据,Dobs,n表示第n个观测的地震道数据样本;Iinit,n表示第n个观测的地震道数据样本对应的低频阻抗趋势;表示网络预测的第n个观测的地震道数据样本对应的AI模型;表示每一层二维卷积层;表示全连接层;σ(·)表示ReLU激活函数;MP(·)表示最大池化层;表示每一层上采样卷积层;concat(·,·)表示将两部分特征进行拼接的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857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作在太赫兹波段的协同联合天线
- 下一篇:一种多用途现场剪切仪器及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