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却介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89555.3 | 申请日: | 2021-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84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樊秀菊;杨兵;雷凌;赵东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5/20 | 分类号: | C09K5/20;C09K5/10;B60L58/26;B60K11/02;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王浩然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却 介质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公开涉及一种冷却介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冷却介质中包括:0.5~6重量份的非离子型金属缓蚀剂、0.1~5重量份的有机型金属缓蚀剂、0.1~4重量份的有机型分散剂、0.001~3重量份的树脂材料保护剂、0.2~4重量份的pH值调节剂、30~130重量份的冰点抑制剂和50~200重量份的去离子水。该冷却介质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及相关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可以满足新能源三电设备的冷却需求。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冷却介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冷却介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国内外普及并迅速发展,相关的零配件也随着整个产业的发展快速发展,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目前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及相关设备中的核心部件,三电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直接影响设备的寿命和使用周期。三电系统属于电子设备,其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量也需要传递出去,保证其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工作,一般情况下需要进行热管理,尤其是现在新能源车辆续航里程、电池电压、电机功率等方面的不断增大,需要高效的传热介质及时地带走热量,同时也需要降低冷却介质的电导率,以防止在发生碰撞和意外时液体泄漏,导致起火,发生安全事故。目前常用的冷却液一般均为发动机冷却液,不能完全满足三电系统的冷却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三电系统需要电导率较低的冷却液,一般不高于50μS/cm;另外一方面是普通的发动机冷却液电导率一般会不小于2000μS/cm;第三方面是三电系统涉及的材料以铝居多,3系,4系,6系等。发动机冷却液则关注常用的铸铝、铸铁、钢、焊锡、紫铜、黄铜;在三电系统使用更多的是树脂材料,其使用量要大于普通发动机,主要有PA12、PA66和PPS等,而在发动机中使用的多为橡胶材料,因此需要更加关注冷却液与树脂材料的兼容性。因此亟需一种冷却介质,来满足新能源三电设备的冷却需求。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介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冷却介质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及相关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可以满足新能源三电设备的冷却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介质,该冷却介质中包括:0.5~6重量份的非离子型金属缓蚀剂、0.1~5重量份的有机型金属缓蚀剂、0.1~4重量份的有机型分散剂、0.001~3重量份的树脂材料保护剂、0.2~4重量份的pH值调节剂、30~130重量份的冰点抑制剂和50~200重量份的去离子水。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第一方面所述冷却介质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照配比将非离子型金属缓蚀剂、有机型金属缓蚀剂、有机型分散剂、树脂材料保护剂、冰点抑制剂和去离子水进行第一搅拌混合,然后加入pH值调节剂并进行第二搅拌混合;
其中,所述第一搅拌混合的条件包括:温度为30-60℃,时间为40-60分钟;所述第二搅拌混合的条件包括:温度为30-60℃,时间为20-35分钟。
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了第一方面所述的冷却介质在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中的应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所提供的冷却液除对常规金属具有防护作用外,对3系铝、4系铝、6系铝等金属也有较好的防护作用;本公开的冷却液与多种橡胶类非金属材料兼容性良好,可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泄漏和设备故障;本公开的冷却液适用于高温和低温两种工况,在两种工况下均具有较优的泡沫倾向,可以满足新能源三电设备的冷却需求。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895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