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的排气管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00207.4 | 申请日: | 2021-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3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先珍;汪锐峰;武文新;高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5/02 | 分类号: | F01N5/02;F01N13/00;F01N13/08;H02N1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维特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9 | 代理人: | 李娜 |
地址: | 110000 辽宁省沈***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汽车尾气 余热 发电 排气管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的排气管,包括均热管及温差发电装置,均热管,包括内管与外管,所述的内管构成热管的内壁,所述的外管构成热管的外壁;所述的内管与外管通过多个隔片连接,该多个隔片沿着内管外侧周向均匀设置,该隔片将均热管的内壁与外壁形成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子空间,该多个子空间两端为封闭状态,每个子空间内注入工质;温差发电装置,包括多个均热模块串联组成,设置在均热管的外围且沿着均热管长度方向分布;每个均热模块串联有多个热电片,该多个热电片沿着均热管周向环绕分布。利用均热管强传导及蓄热能力,使热电片热端温度均匀、波动小,提高热电转换效率。有效的将汽车尾气的热量进行能量转化再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利用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的排气管。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紧张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的高效和清洁利用的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随着汽车消费和保有量的增加,能源与汽车消费之间的矛盾将日益激化,在我国机动车消耗了全国汽油总产量的85%,柴油总产量的42%,发展节能清洁汽车势在必行。尽管目前汽车行业大力推行电动汽车,但受其电池续行、寒冷天气可靠性、安全性、废旧电池污染环境和电力来源是否清洁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占有率较低。对于市面上大量在用的,尤其是使用寿命还有十多年的燃油汽车,如何提高热效率,用更少的燃料获得更大的动力,是目前最为切实可行的办法。
目前,大多数内燃机汽车的燃油效率较低,以废热形式从引擎冷却水和尾气排出车外的能量占燃烧总能量的58%~70%(柴油机)或55%~61%(汽油机),造成了大量能源的浪费。如何将该汽车尾气热量进行有效的回收及能量转化再利用成为行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汽车尾气余热发电的排气管,包括均热管及温差发电装置,
均热管,包括内管与外管,所述的内管构成热管的内壁,沿轴向上内壁受热温度不同;所述的外管构成热管的外壁;所述的内管与外管通过多个隔片连接,该多个隔片沿着内管外侧周向均匀设置,两端分别固定在内管与外管上,隔片的长度与均热管长度相互匹配;该隔片将均热管的内壁与外壁形成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子空间,该多个子空间两端为封闭状态,每个子空间内注入工质;
温差发电装置,由多个均热模块串联组成,设置在均热管的外围且沿着均热管长度方向分布;每个均热模块并联有多个热电片,该多个热电片沿着均热管周向环绕分布。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扰流片,为螺旋状,设置在内管内部且与内管长度匹配;该扰流片径向上、下、左、右侧端部与内管相抵,轴向上的端部焊接在内管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冷却装置,具有长条状本体,本体内具有供冷却液流通的通道,该本体呈螺旋状缠绕设置在温差发电装置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的冷却装置本体在温差发电装置外侧螺旋前行,将整个温差发电装置包覆;冷却液的流动冷却方向与汽车尾气排气方向相反。
进一步的,在冷却装置的内侧设有具有导热功能的硅胶涂层。
因为汽车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排气温度不同以及排气管道上温度分布的不均,导致发电系统结构复杂,发电功率波动较大,对蓄电池和用电装置的使用寿命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技术方案对汽车的排气管重新设计,采用温差发电装置,该装置具有结构紧凑、可靠性高、无噪声、无磨损、无泄露、抗辐射性好、移动灵活等优点,在微小温差的情况下即可产生电动势。并且设计有均热管结构(热管结构)利用均热管强传导及蓄热能力,使热电片热端温度均匀、波动小,提高热电转换效率,有效的将汽车尾气的热量进行能量转化再利用,有效节省能源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扰流片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化工大学,未经沈阳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002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