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靠架工装及出坞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71134.0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2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邹哲;金文良;何开平;张长亮;梁剑明;蒋巍;赖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73 | 分类号: | E02D29/073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王亚琼 |
地址: | 51071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出坞靠架 工装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钢结构建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靠架工装及出坞方法,该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靠架工装包括第一靠架和第二靠架,第一靠架和第二靠架均设置于沉管隧道钢壳的管节的靠近船坞坞墙的一侧,且第一靠架和第二靠架沿管节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靠架和第二靠架用于控制管节与坞墙之间的距离,该出坞靠架工装能够在沉管隧道钢壳的管节起浮、出坞过程中保证牺牲阳极和外表涂层不受损伤;该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方法采用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靠架工装进行沉管隧道钢壳的管节的出坞作业,能够在沉管隧道钢壳的管节起浮、出坞过程中保证牺牲阳极和外表涂层不受损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结构建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靠架工装及出坞方法。
背景技术
沉管隧道钢壳采用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隔舱内部浇筑混凝土后,重达七万吨,吃水达10m,在水中漂浮时惯性力很大,由于沉管隧道设计寿命100年,对防腐质量极高,在钢壳起浮、出坞过程中必须要保证牺牲阳极和外表涂层的完好。
沉管隧道钢壳的管节浇筑后开启船坞坞门,待船坞内其他船舶先出坞后在对再管节进行出坞操作,在这等待过程中,管节会随着潮汐变化而起浮和坐墩,在这一动态过程中,需要控制管节的位置,避免管节撞到船坞坞墙,保证管节上的牺牲阳极和防腐涂层不被损坏。
以往在船舶起浮、坐墩过程中,往往会在坞墙上设置简易的定位靠架来对船舶进行定位,起浮过程中容易刮花外板油漆。船舶空船吃水浅、干舷大,即使油漆破损了也容易修补。但沉管吃水深、干舷非常小,且在水下的惯性力巨大,若水下部分的油漆和牺牲阳极被损坏,将无法修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靠架工装及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方法,以在沉管隧道钢壳的管节起浮、出坞过程中保证牺牲阳极和外表涂层不受损伤。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靠架工装,所述出坞靠架工装包括第一靠架和第二靠架,所述第一靠架和所述第二靠架均设置于沉管隧道钢壳的管节的靠近船坞坞墙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靠架和所述第二靠架沿所述管节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靠架和所述第二靠架用于控制所述管节与所述坞墙之间的距离。
作为优选,所述出坞靠架工装还包括两组底座,所述第一靠架和所述第二靠架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底座安装于所述管节上。
作为优选,所述管节的顶部设置有两组预埋件,所述底座通过对应的所述预埋件安装于所述管节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靠架为Z字形,所述第一靠架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底座焊接相连,所述第一靠架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缓冲件,且所述第一缓冲件能够与所述坞墙相抵接,所述第一靠架的远离所述坞墙的一侧设置有多组第一支撑脚,多组所述第一支撑脚均能够抵接于所述管节。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靠架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和第三主体,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主体的一端相连,且所述第一主体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远离所述坞墙的一侧,所述第三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的远离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相连,且所述第三主体位于所述第二主体的靠近所述坞墙的一侧,以使所述第一靠架形成Z字形;所述第一主体的所述第三主体靠近一侧与对应的所述底座相连,多组所述第一支撑脚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的远离所述坞墙的一侧,所述第一缓冲件设置于所述第三主体的远离述第二主体的一端。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靠架包括第四主体、第五主体、第六主体和第七主体,所述第四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五主体的一端相连,且所述第四主体位于所述第五主体的远离所述坞墙的一侧;所述第六主体与所述第五主体的远离所述第四主体的一端相连,且所述第六主体位于所述第五主体的靠近所述坞墙的一侧;所述第七主体与所述第六主体的远离所述第四主体的一端相连,且所述第七主体位于所述第六主体的靠近所述坞墙的一侧;所述第四主体的靠近所述第七主体一侧与对应的所述底座相连;所述第五主体的远离所述坞墙的一侧设置有多组第二支撑脚;所述第七主体的靠近所述坞墙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缓冲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未经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11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