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靠架工装及出坞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71134.0 | 申请日: | 2021-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02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邹哲;金文良;何开平;张长亮;梁剑明;蒋巍;赖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73 | 分类号: | E02D29/073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王亚琼 |
地址: | 51071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出坞靠架 工装 方法 | ||
1.一种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靠架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坞靠架工装包括第一靠架(1)和第二靠架(2),所述第一靠架(1)和所述第二靠架(2)均设置于沉管隧道钢壳的管节(100)的靠近船坞坞墙(200)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靠架(1)和所述第二靠架(2)沿所述管节(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靠架(1)和所述第二靠架(2)用于控制所述管节(100)与所述坞墙(200)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靠架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坞靠架工装还包括两组底座(3),所述第一靠架(1)和所述第二靠架(2)分别通过对应的所述底座(3)安装于所述管节(100)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靠架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节(100)的顶部设置有两组预埋件(101),所述底座(3)通过对应的所述预埋件(101)安装于所述管节(100)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靠架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靠架(1)为Z字形,所述第一靠架(1)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底座(3)焊接相连,所述第一靠架(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缓冲件(14),且所述第一缓冲件(14)能够与所述坞墙(200)相抵接,所述第一靠架(1)的远离所述坞墙(200)的一侧设置有多组第一支撑脚(15),多组所述第一支撑脚(15)均能够抵接于所述管节(10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靠架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靠架(1)包括第一主体(11)、第二主体(12)和第三主体(13),所述第一主体(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主体(12)的一端相连,且所述第一主体(11)位于所述第二主体(12)的远离所述坞墙(200)的一侧,所述第三主体(13)与所述第二主体(12)的远离所述第一主体(11)的一端相连,且所述第三主体(13)位于所述第二主体(12)的靠近所述坞墙(200)的一侧,以使所述第一靠架(1)形成Z字形;所述第一主体(11)的所述第三主体(13)靠近一侧与对应的所述底座(3)相连,多组所述第一支撑脚(15)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12)的远离所述坞墙(200)的一侧,所述第一缓冲件(14)设置于所述第三主体(13)的远离述第二主体(12)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靠架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靠架(2)包括第四主体(21)、第五主体(22)、第六主体(23)和第七主体(24),所述第四主体(21)的一端与所述第五主体(22)的一端相连,且所述第四主体(21)位于所述第五主体(22)的远离所述坞墙(200)的一侧;所述第六主体(23)与所述第五主体(22)的远离所述第四主体(21)的一端相连,且所述第六主体(23)位于所述第五主体(22)的靠近所述坞墙(200)的一侧;所述第七主体(24)与所述第六主体(23)的远离所述第四主体(21)的一端相连,且所述第七主体(24)位于所述第六主体(23)的靠近所述坞墙(200)的一侧;所述第四主体(21)的靠近所述第七主体(24)一侧与对应的所述底座(3)相连;所述第五主体(22)的远离所述坞墙(200)的一侧设置有多组第二支撑脚(25);所述第七主体(24)的靠近所述坞墙(20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缓冲件(2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沉管隧道钢壳的出坞靠架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脚(15)和所述第二支撑脚(25)均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未经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7113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