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气再循环EGR率计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52848.7 | 申请日: | 202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57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法;曹亮;张霖;于晓彤;张洪瑀;曹权佐;潘圣临;王剑锋;曲德鑫;赵鹤宇;刘金铸;郑宇;刘玉明;艾钰书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41/00 | 分类号: | F02D41/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3206 | 代理人: | 郭莹莹 |
地址: | 150060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气 再循环 egr 计算方法 | ||
一种废气再循环EGR率计算方法,属于汽车内燃机技术领域。该方法计算更方便、更准确,可以更好地改善发动机的燃烧特性,降低油耗及排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新鲜空气通过空气滤清器、节流阀后与通过冷却EGR系统的废气经过增压器混合增压后一同进入中冷器进行冷却;S2.冷却后的混合气体通过节气门体进入到进气歧管的稳压腔中,并通过稳压腔稳压进入各个气缸参与燃烧;S3.在冷却EGR系统前和节气门体后分别设置EGR取气位置,并使用氧传感器测得EGR取气位置的氧气含量;S4.将测量得到的氧气含量,进行计算得到EGR率。本发明的方法可更加便捷、精确地对带有冷却EGR系统的发动机的EGR率参数进行计算,从而更好的改善发动机的燃烧特性,降低油耗及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内燃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带有冷却EGR系统的内燃机的EGR率参数计算。
背景技术
随着世界经济及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乘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车辆在改善人们生活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快乘用车燃油消耗量限值和污染物排放限值法规升级进行应对,随着油耗法规的持续加严,乘用车汽油发动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技术升级刻不容缓。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冷却EGR系统可以有效降低汽油发动机缸内混合气燃烧温度并改善缸内燃烧,从而抑制发动机爆震,提前燃烧点火角,提高燃烧效率,同时解决发动机大负荷工况下因排气温度过高而采取喷油加浓策略,从而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率。
在冷却EGR系统的控制系统中如何精确并方便的计算进入气缸内废气与新鲜空气的占比(即EGR率)成为标定系统中的重要控制策略。目前普遍采用CO2含量测试法对EGR率进行计算,但由于局部环境CO2波动较大及测试设备要求较高等问题,对于EGR率测量的准确性有诸多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废气再循环EGR率计算方法,该方法计算更方便、更准确,可以更好地改善发动机的燃烧特性,降低油耗及排放。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废气再循环EGR率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新鲜空气通过空气滤清器、节流阀后与通过冷却EGR系统的废气经过增压器混合增压后一同进入中冷器进行冷却;
S2.冷却后的混合气体通过节气门体进入到进气歧管的稳压腔中,并通过稳压腔稳压后进入各个气缸参与燃烧;
S3.在冷却EGR系统前和节气门体后分别设置EGR取气位置,并使用氧传感器测得EGR取气位置的氧气含量;
S4.将测量得到的氧气含量,进行计算得到EGR率。
在S1中,新鲜空气通过空气滤清器、节流阀后与通过冷却EGR系统的废气一同进入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压端,经过废气涡轮增压器叶轮的搅拌后混合均匀并提高了温度及压力,而后通过管路进入中冷器中进行冷却。
在S3中,位于节气门体处的EGR取气位置:在节气门体后引出少部分混合气体进入到储氧装置一中,并在储氧装置一上安装氧传感器一,对混合气体中氧气含量λ1进行测量,氧传感器一用于采集废气与新鲜空气的混合气体中的氧气占比。
所述储氧装置一的进气管和出气管均与进气歧管的稳压腔保持连通。
在S2中,气缸燃烧后的废气经过三元催化器后进入冷却EGR系统,所述冷却EGR系统后端接设空气滤清器,所述空气滤清器设有导入点,新鲜空气通过导入点与废气一同进入增压器中,所述导入点处设有控制废气导入量的节流阀。
在S3中,位于冷却EGR系统处的EGR取气位置:废气在进入冷却EGR系统前经过储氧装置二,通过安装在储氧装置二上的氧传感器二测量废气中的氧气含量λ2,氧传感器二用于采集燃烧后的废气中的氧气占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28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