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物联网异构物体的微服务匹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44832.1 | 申请日: | 2021-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858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李顺斌;王伟豪;张汝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之江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H04L12/24;H04N21/24;H04N21/442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孙孟辉 |
地址: | 310023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联网 物体 微服 匹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向物联网异构物体的微服务能力描述方法,包括对象描述、性能描述和负载描述;所述对象描述包括服务对象、服务类型、接口类型和运行环境的能力描述,登记于服务注册表,用于发现符合硬件条件的微服务;所述性能描述引入评分机制及性能评分分布图,包括六项子性能:稳定性、接入速率、延迟、接入频率、负载均衡和总负载能力;所述负载描述,包括微服务的当前负载和剩余负载能力,评估微服务的闲忙状态。本发明有利于微服务检索、调用、管理与维护,为用户快速准确调用需要的微服务,帮助开发者实时监测微服务潜在的性能下降和故障,避免微服务的重复建设及资源闲置,降低部署成本,加快调用速度,为微服务的发展建立统一的指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服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面向物联网异构物体的微服务匹配方法。
背景技术
微服务是一种新兴的软件架构,其通过将一个复杂的程序整体分解为职责单一的、面向服务的一系列个体,每个个体是一个独立运行的单元组件,每个单元组件运行在独立的进程中,组件与组件之间通常使用HTTP/RESTful API这种轻量级的通信机制进行通信。
在超大规模流量的冲击的情况下,许多企业纷纷抛弃了传统的单体架构,拥抱微服务。然而微服务业务模型仍不完善,在具备独立开发、独立部署、可扩展性、可重用性的优点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对开发者来说运行维护的难度提高,对用户而言,如何精准获取所需的最优微服务也变得尤其困难。
同时,针对物联网行业的兴起,物联网中拥有不同功能的异构物体同样嵌入了诸多微服务。目前面对物联网海量异构物体、资源管理分散、服务需求多样复杂,很难找到一种统一的管理平台。同时各类物联网异构物体的多样化、复杂化、地域化使异构物体的应用程序开发难度变大,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包括特定物理设备的硬件接口、设备支持的网络接口和协议以及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等。这给应用程序的开发者带来了巨大困难,降低了开发效率,而且由于需要考虑大量的底层细节而容易产生错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面向物联网异构物体的微服务匹配方法,可以方便用户精准获取所需微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开发者实时监测微服务潜在的性能下降和故障,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面向物联网异构物体的微服务匹配方法,包括获取对象描述、性能描述和负载描述,根据上述描述,可以对微服务的能力进行完整描述,匹配到异构物体最优的微服务;
所述对象描述可以对微服务的所属的异构物体进行描述,可以分类一系列符合异构物体要求的微服务,所述的对象描述包括服务对象、服务类型、接口类型和运行环境,这四项硬件能力描述,登记于服务注册表中,用于发现符合硬件条件的微服务,根据微服务对应的异构物体匹配相应的微服务。
所述性能描述,包括如下六项子性能:稳定性、接入速率、延迟、接入频率、负载均衡和总负载能力,根据所述性能描述,可以描述微服务的运行性能优劣。
所述负载描述,包括微服务的当前负载和剩余负载能力,用于评估微服务的闲忙状态,避免接入带宽拥挤的微服务造成异构物体宕机。
进一步的,所述服务对象,用于描述微服务应用的物联网物理实体的定位和类型;所述的服务类型,用于描述物联网物理实体的服务功能、服务项目、服务内容等;所述的接口类型,用于描述微服务的API网关、语言类型等;所述的运行环境,用于描述微服务运行的操作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性能描述引入评分机制对其进行能力描述,可以有效针对不同微服务来评估所需要的子性能,进而有效地对物联网微服务进行筛选择或维护,所述评分机制包括日志信息提取自评分、用户评分,通过日志信息提取自评分与用户评分得到的综合评分来决定微服务的子性能评分、子性能的评分构成的性能评分分布图,以及整体评分,所述性能评分分布图可以直观清楚地描述微服务各方面的运行能力,所述的整体评分,为六项子性能评分的平均值,用于评估微服务运行的整体性能水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之江实验室,未经之江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448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