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级变速器的控制系统、控制设备和控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831290.4 | 申请日: | 2021-07-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81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 发明(设计)人: | 张凤莲;张涔涔;孙光辉;雷太奇;李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H37/12 | 分类号: | F16H37/12;F16H59/02;F16H61/662;F16H61/40;F16H61/4165;F16H61/44;F16H63/3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 代理人: | 冯柳伟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级 变速器 控制系统 控制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无级变速器的控制设备,包括变速器本体,其包括输入轴、输出轴、齿轮传动组件和钢带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和拨叉,第一离合器接合,拨叉处于第一接合位置,输入轴和输出轴通过一档齿轮传动,第二离合器接合,输入轴和输出轴通过钢带传动,第三离合器接合,拨叉处于第一接合位置,输入轴通过一档齿轮反向驱动输出轴;控制系统,包括四个电磁阀,其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拨叉和第三离合器连通;控制器,用于调节四个电磁阀的输出端压力。本发明改善传统无极变速器起步响应慢和钢带在低速比区间传动效率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器控制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级变速器的控制系统、控制设备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变速器作为传动系统中的核心零部件,其主要功能是实现高效的动力传动以及灵敏的换挡响应。
传统的无极变速器通过钢带传动,存在低速比区间钢带传动效率低,起步响应差的问题,而齿轮直驱式无极变速器使用齿轮传动和钢带传动两种传动模式,覆盖钢带传动效率较低的工况,提高传动效率,改善启动响应。
本领域亟需一种控制系统,支持齿轮直驱式无级变速器在两种传动模式下切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的控制设备,支持齿轮直驱式变速器在两种传动模式下切换,改善传统无极变速器起步响应差和低速比区间传动效率差的问题。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的控制系统,支持齿轮直驱式变速器在两种传动模式下切换,改善传统无极变速器起步响应差和低速比区间传动效率差的问题。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一种无级变速器的控制方法,支持齿轮直驱式变速器在两种传动模式下切换,改善传统无极变速器起步响应差和低速比区间传动效率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的控制设备,包括:
变速器本体,包括输入轴、输出轴、一档齿轮传动组件和钢带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三离合器和拨叉,所述第一离合器处于接合位置,所述拨叉处于第一接合位置时,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通过所述一档齿轮传动组件传动,所述第二离合器处于接合位置时,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通过所述钢带传动组件传动,所述第三离合器处于接合位置,所述拨叉处于第一接合位置时,所述输入轴通过所述一档齿轮传动组件反向驱动所述输出轴;
控制系统,包括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离合器连通,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输出端与第二离合器连通,所述第三电磁阀的输出端与所述拨叉连通,所述第四电磁阀的输出端与第三离合器连通;
控制器,用于根据车辆运行状态调节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的输出端压力。
基于上述布置方案,当车辆行驶速度低于第一预设车速时,可以通过控制器调节第一电磁阀和第三电磁阀的输出端压力,以使第一离合器处于接合位置,拨叉处于第一接合位置,同时,调节第二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输出端压力,使得第二离合器和第三离合器处于分离位置,此时,变速器的输入轴和输出轴通过一档齿轮传动,提高传动效率,改善起步响应。
当车辆行驶速度高于第一预设车速时,可以通过控制器调节第二电磁阀的输出端压力,以使第二离合器处于接合位置,同时,调节第一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输出端压力,使得第一离合器、第三离合器、拨叉均处于分离位置,此时,变速器的输入轴和输出轴通过钢带传动,使车速变化更为平稳。
倒车时,通过控制器调节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的输出端压力,以使第三离合器处于接合位置,拨叉处于第一接合位置,同时,调节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输出端压力,使得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处于分离位置,此时,变速器的输入轴通过一档齿轮反向驱动输出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312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