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热吸波硅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24404.2 | 申请日: | 202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45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李静;王喆;张贵恩;范晋锋;李炳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C09K5/14 |
代理公司: | 太原荣信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9 | 代理人: | 杨凯;连慧敏 |
地址: | 030032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热 吸波硅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导热吸波材料的制备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导热吸波硅脂及其制备方法,导热吸波硅脂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组份:基础硅油50~100份、导热填料200~500份、吸波填料600~1000份、表面改性剂及助剂20~50份,通过将导热填料、吸波填料在高温真空下充分搅拌,后将其他组份用相同方法进行处理,既保证了导热填料与吸波填料的均匀分布,又保证了填料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相容性,从而提高导热吸波硅脂的导热、吸波功能。该类产品主要应用于CPU等高功率部件内部微空隙及不规则孔洞,解决热管理、吸波双功能兼容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导热吸波材料的制备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热吸波硅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5G及电子器件设备的高度集成化、微型化、多功能化和高性能化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应对高频环境所需材料的重要性持续提升。对于电子设备开发来说,提升热传导、抑制电磁波传导,成为产品制造端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兼具导热、吸波双功能的衬垫类产品,可直接贴附于集成电路、散热片或其他热传导设备上,解决电磁兼容性和热管理问题。但是,目前尚未报道导热吸波硅脂类产品,该类产品主要应用于CPU等高功率部件内部微空隙及不规则孔洞,解决热管理、吸波双功能兼容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热吸波硅脂及其制备方法,制备的导热吸波硅脂具有高导热系数、电磁波吸收能力稳定且流动性较强的特点。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导热吸波硅脂,包含以下重量份数的组份:
基础硅油50~100份、导热填料200~500份、吸波填料600~1000份、表面改性剂及助剂20~50份;
优选的,基础硅油为线性硅油,25℃时的黏度为100~1500mPa·s,其结构式如下:
其中,m为聚合度,R为非活性烃基,如甲基、乙基、丙基及其异构体,R基可相同,也可不同,m为大于1的自然数。
优选的,导热填料为氧化铝、氧化锌、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镁、氮化硼、氮化铝中的一种或多种复配而成,导热填料平均粒径为30μm~70μm,结构为球形、类球形或片状。
优选的,吸波填料为羰基铁、铁硅铝、铁粉、石墨粉、铁氧体、碳化硅中的一种或两种复配而成,吸波填料平均粒径为5~50μm,结构为球形、类球形或片状。
优选的,导热填料、吸波填料复配过程中,吸波填料平均粒径为5~30μm,导热填料平均粒径为50~70μm,设计混合所述导热填料与吸波填料,形成平均粒径为30~50μm的双功能粉体。
优选的,表面改性剂为硅烷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或钛酸酯偶联剂中的其中一种,所述硅烷偶联剂为甲基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3-环氧丙氧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其中一种;所述铝酸酯偶联剂为LK-AL18、LK-AL181铝酸酯偶联剂中的其中一种;所述钛酸酯偶联剂为LK-002、LK-105、LK-300、LK-401钛酸酯偶联剂中的其中一种。
优选的,助剂为防沉降剂和抗氧化剂,所述防沉降剂为气相二氧化硅、膨润土或聚酰胺蜡中的其中一种,所述抗氧化剂为抗氧剂1010或抗氧剂CA中的其中一种。
一种导热吸波硅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称取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基础硅油50~100份、导热填料200~500份、吸波填料600~1000份、表面改性剂及助剂20~5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244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