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及PCM蓄冷控温的一次性防护服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787063.6 | 申请日: | 2021-07-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31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状;章学来;华维三;曹红奋;高丽强;张立裕;谢文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事大学 | 
| 主分类号: | A41D13/12 | 分类号: | A41D13/12;A41D13/005;A41D13/002;A41D27/00;A41F9/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3 | 代理人: | 徐雯琼;张妍 |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半导体 制冷 pcm 蓄冷控温 一次性 防护服 | ||
1.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及PCM蓄冷控温的一次性防护服,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护衣壳体装置,其为上下衣间连接结构,且在上下衣间连接处设置有凹槽壳体组件,使防护衣壳体装置的上下连通;
制冷换热装置,通过固定组件嵌入设置在防护衣壳体装置上的凹槽壳体组件中,其包含换热组件用于吸收热量传输冷量,以实现强制对流换热;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位扣结构和卡扣结构,用于连接防护衣壳体装置和制冷换热装置;
密封腰带装置,其与防护衣壳体装置中的凹槽壳体组件连接,用于固定密封制冷换热装置,使防护衣壳体装置形成密闭空间,进行内部循环换热;
反馈控制装置,其设置于防护衣壳体装置外部,通过电路分别与制冷换热装置和密封腰带装置连接,用于人机交换控制及电能的持续供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半导体制冷及PCM蓄冷控温的一次性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衣壳体装置包括:
防护衣壳体(1),所述凹槽壳体组件设置在防护衣壳体(1)的衣间连接处;
软管气流通道(11),分别设置于防护衣壳体(1)的两侧,且所述软管气流通道(11)开设有多个第一气孔(121),用于延伸送风范围,实现远端送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半导体制冷及PCM蓄冷控温的一次性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壳体组件包括:
凹槽壳体(15),其上间隔开设有第二气孔(122),且凹槽壳体上端的第二气孔(122)与下端的第二气孔(122)间隔错开设置,用于冷气的交换与传输;
上下支流导流孔(13),其开设于凹槽壳体(15)上,且与软管气流通道(11)对应形成导风通道;
第一粘贴带贴合线(14),沿凹槽壳体(15)边缘固定设置,用于与所述密封腰带装置粘贴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半导体制冷及PCM蓄冷控温的一次性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换热装置包括:
内壳体(25),其形状及尺寸与凹槽壳体(15)的形状及尺寸相匹配,且其上、下两端均间隔开设有第三气孔(32),所述第三气孔(32)与凹槽壳体(15)上的第二气孔(122)一一对应;
所述内壳体(25)通过固定组件中的位扣结构与凹槽壳体(15)固定连接;
多个所述换热组件设置在内壳体(25)内,用于制冷、蓄冷和送冷;
上下导流孔(35),其开设于内壳体(25)的两端,且与凹槽壳体(15)上的上下支流导流孔(13)对接;
两个强力泵送风机(36),其分别设置在内壳体(25)的两端,每个所述强力泵送风机(36)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出风口,且分别与上下导流孔(35)对齐,从而与软管气流通道(11)连通,实现气流输送;
内壳体(25)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人体温度及换热组件的温度,以及反馈温度信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半导体制冷及PCM蓄冷控温的一次性防护服,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组件包括:
两个超小型离心风扇(31),每个所述超小型离心风扇(31)仅有一个风口,且两个超小型离心风扇(31)的风口设置相反,并均与内壳体(25)上的第三气孔(32)相对应,以实现热风循环气流引入及冷风循环气流排出;
每个所述超小型离心风扇(31)的体积小于长50mm×高50mm×宽3mm;
PCM蓄冷模块(33),其设置在风口相反设置的两个超小型离心风扇(31)之间,用于对热风循环气流进行换热降温;
多组吸湿片(34),每组所述吸湿片对称设置在PCM蓄冷模块(33)和超小型离心风扇(31)之间,用于吸收换热组件内因冷热交换产生的冷凝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事大学,未经上海海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706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