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体内可吸收金属吻合钉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85625.3 | 申请日: | 2021-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89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林宏城;马年方;陈华显;刘智敏;李锦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C23/04 | 分类号: | C22C23/04;C22C23/00;C22C18/02;C22C18/00;C22C1/02;C22F1/06;C23C2/06;C23C2/34;C21D9/52;C21D9/00;A61B17/06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洪荒之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541 | 代理人: | 庄露露 |
地址: | 51065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内 吸收 金属 吻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体内可吸收金属吻合钉,包括U型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本体上开设有若干均匀布设的通槽,所述U型本体的内壁开设有若干锁紧槽,所述锁紧槽与通槽错开设置;
所述U型本体表面设置有具有抗腐蚀性能且生物相容性能优良的镀涂层;
所述吻合钉由镁合金制成的U型本体及锌合金制成的镀涂层共同制成;所述U型本体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1.8%~5.2%Zn、0.18%~0.65%Ca、0.25%~0.42%Fe、2.7%~3.6%Mn、0.05%~0.15%稀土,余量为Mg;
所述镀涂层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0.001%~0.19%Mg,0.0009%~1.5%Ca,0.0085%~2%Cu,其余为Z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内可吸收金属吻合钉,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本体上拐角处均倒角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体内可吸收金属吻合钉,其特征在于,所述吻合钉由镁合金制成的U型本体及锌合金制成的镀涂层共同制成;所述U型本体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2.1%~4.9%Zn、0.21%~0.58%Ca、0.26%~0.41%Fe、2.8%~3.4%Mn、0.06%~0.14%稀土,余量为Mg;
所述镀涂层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0.005%~0.18%Mg、0.002%~1.3%Ca、0.05%~1.8%Cu、其余为Zn。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体内可吸收金属吻合钉,其特征在于,所述吻合钉由镁合金制成的U型本体及锌合金制成的镀涂层共同制成;所述U型本体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2.8%~4.2%Zn、0.32%~0.48%Ca、0.32%~0.38%Fe、2.95%~3.2%Mn、0.08%~0.12%稀土,余量为Mg;
所述镀涂层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0.06%~0.12%Mg、0.5%~1.1%Ca、0.8%~1.2%Cu、其余为Zn。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体内可吸收金属吻合钉,其特征在于,所述吻合钉由镁合金制成的U型本体及锌合金制成的镀涂层共同制成;所述U型本体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3.5%Zn、0.415%Ca、0.35Fe、3.15%Mn、0.1%稀土,余量为Mg;
所述镀涂层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0.0955%Mg、0.75045%Ca、1.0043%Cu、其余为Zn。
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体内可吸收金属吻合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先根据Zn、Ca、Fe、Mn、稀土以及Mg的重量份准备制作U型本体的原料,以及根据Mg、Ca、Cu以及Zn的重量份准备制作镀涂层的原料;
(2)在保护气氛作用下的熔化炉中将Mg熔化处理,将上述准备的U型本体的原料依次加入熔化炉中,搅拌混合处理后保温浇铸成铸态合金;与此同时,在另一保护气氛作用下的炼炉中,炼炉加热升温至862~875°C后加入Zn熔化处理,经降温至705~740°C再同时加入上述准备的镀涂层的原料于炼炉中,搅拌混合处理后将温度降低到660~680°C保温20~30分钟获得的镀涂层液;
(3)将上述铸态合金置入热处理炉中,在360~380°C下热处理,经过热处理后的铸态合金进行等角热轧制处理,细化铸态合金的晶粒,获得合金初品;
(4)将上述合金初品通过固溶处理后淬火,淬火处理后再经过拔丝成型,获得不同直径的丝材;
(5)将上述丝材经过300°C以及10min的退火热处理,经加工处理,获得U型本体;
(6)利用热浸镀法将上述镀涂层液覆盖至U型本体上,即得体内可吸收金属吻合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体内可吸收金属吻合钉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气氛为氩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562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