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压装装置装配转向器壳体衬套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85612.6 | 申请日: | 2021-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587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发明(设计)人: | 杜圣军;文卫平;陈永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27 | 分类号: | B23P19/027 |
代理公司: | 荆州市亚德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16 | 代理人: | 蔡昌伟 |
地址: | 434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装置 装配 转向器 壳体 衬套 方法 | ||
1.一种利用压装装置装配转向器壳体衬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将衬套(1)套装在装配装置的限位头(2)上,要求衬套(1)的下端面与装配装置的压装管(7)顶部端面完全接触;以使衬套(1)阶梯状的凸台与限位头(2)上的挤压器(16)水平对应;
2)、衬套(1)套装完成后,将压装筒(11)套装在限位头(2)上,然后启动装配装置的工作电源,上压装缸(5)的活塞杆下行,由此通过下压头(12)压迫压装筒(11)沿限位头(2)和压装管(7)下行;
3)、压装筒(11)下行过程中,由于压装管(7)顶部端面对衬套(1)形成限位支撑,且压装筒(11)的下端口为扩口型,当衬套(1)上端进入压装筒(11),衬套(1)下端的凸台与压装筒(11)的下端口接触时,下行的压装筒(11)通过下端口对衬套(1)形成径向挤压,迫使衬套(1)径向收缩,随着压装筒(11)的继续下行,衬套(1)整体进入压装筒(11)内;此时的限位头(2)位于压装筒内上端;
4)、当衬套(1)整体进入压装筒(11)内后,上压装缸(5)停止下行并上行复位,上压装缸(5)上行到位后,将转向器壳体(17)套装在压装筒(11)上,此时,上压装缸(5)再次下行,通过下压头(12)压迫转向器壳体(17)沿压装筒(11)下行;
5)、转向器壳体(17)下行过程中,转向器壳体(17)通过大径段的变径台肩面对压装筒(11)的上端口紧密接触并形成压迫,由此在下压头(12)作用下通过台肩面带动压装筒(11)随动下行;
6)、转向器壳体(17)带动压装筒(11)随动下行的过程中,衬套(1)相对于压装筒(11)上行,由于压装筒(11)的上端口为渐缩型,且压装筒(11)的上端口内径与转向器壳体(17)小径段的内径相同,衬套(1)相对于压装筒(11)上行过程中径向继续收缩,随着转向器壳体(17)的继续下行,衬套(1)由压装筒(11)的上端口冒出,顺利进入至转向器壳体(17)小径段内并逐步与位于转向器壳体(17)小径段的衬套卡槽形成对应;
7)、衬套(1)逐步与位于转向器壳体(17)小径段的衬套卡槽形成对应的过程中,压装筒(11)的下端口与弹簧座(9)接触,并通过弹簧座(9)下压复位弹簧(10)使其蓄能,当转向器壳体(17)继续下行与限位筒(8)顶部接触时,表明转向器壳体(17)下行到位,此时,下压头(12)停止下行,在下压头(12)和限位筒(8)的相互配合下,对转向器壳体(17)的轴向形成夹紧状态;
8)、对转向器壳体(17)轴向形成夹紧状态的同时;衬套(1)的顶部与转向器壳体(17)小径段的变径台肩形成接触状态,衬套(1)的凸台与衬套卡槽形成对应;表明衬套(1)在转向器壳体(17)内的轴向位置安装到位;
9)、衬套(1)轴向位置安装到位后,下顶升缸(6)动作,通过活塞杆带动扩径杆(13)在压装管(7)的中心孔内上行,由于扩径杆(13)的上端为锥形,扩径杆(13)上行过程中,通过锥形的顶端首先插入至挤压头(14)尾端的挤压间隙内,并随着扩径杆(13)的不断上行对挤压头(14)形成挤压,迫使挤压头(14)径向伸出,由此对衬套(1)内壁形成挤压,使衬套(1)的凸台进入衬套卡槽内,完成衬套(1)在转向器壳体(17)内的径向位置安装;
10)、衬套(1)径向位置安装完成后,旋转缸(20)动作,通过旋转臂(24)和拨动杆(23)带动压装管(7)呈45度周向往返转动,进而带动转向器壳体(17)45度周向往返转动,以使各挤压头(14)相对于衬套(1)内壁周向滑动,从而加强衬套(1)的装配,使衬套(1)各部位完全进入衬套卡槽内,保证衬套(1)内壁与衬套卡槽外壁的平齐;
11)、上述动作完成后,上压装缸(5)、下顶升缸(6)分别复位,将完成衬套(1)安装的转向器壳体(17)取下后,在复位弹簧(10)的作用下压装筒(11)上行弹起,将压装筒(11)取下后即可进入下一工作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未经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561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