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彩化车窗显示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72647.6 | 申请日: | 2021-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9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陈恩果;任鑫鑫;张永爱;郭太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闽都创新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G02F1/1334 | 分类号: | G02F1/1334;G02F1/1335;G02F1/13357;G02F1/1343;G02F1/137;B60J1/00;B60R1/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陈明鑫;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彩 车窗 显示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彩化车窗显示系统,包括三个叠层结构的子显示层,分别显示三基色图案。每个叠层包括:第一、第二平行基板、由第一、第二平行基板所夹的已像素化的聚合物分散液晶层、位于第一或第二平行基板边缘的LED灯条、灯条反射罩及与液晶层相连的TFT电极。三个子显示层依次上下叠加并使各层像素对齐形成全彩显示车窗,通过TFT电极独立控制每个像素从而显示彩色画面,乘客只需观看车窗上的信息即可获取所需车况等信息,提高观感的同时也可提高安全性;在侧边LED灯条被选择性点亮且电极供电时为透明状态或全彩状态;侧边LED灯条未被点亮且电极不供电时为半透明的散射态,能够阻挡外来太阳光等环境光,防止车内被窥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窗全彩化显示领域,特别是一种全彩化车窗显示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和显示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汽车车窗玻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车窗作为乘客或司机获取车外信息的主要渠道,仅具备透光功能,无法实现遮光及全彩化显示功能,为乘客提供更多的信息,也无法实现基于车窗的人车互动,而随着乘客对安全性及附加信息需求的不断提升,目前车窗已经在传统玻璃的基础上逐步集成了全彩化显示的功能,但透明显示屏仅对于车内显示,功能单一,同时无法实现遮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彩化车窗显示系统,以解决车窗无法实现遮光及全彩化显示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全彩化车窗显示系统,包括三个叠层结构的子显示层即第一子显示层、第二子显示层和第三子显示层,分别显示三基色红、绿、蓝图案;每个子显示层均包括第一平行基板、第二平行基板、由第一、第二平行基板所夹的已像素化的聚合物分散液晶层、位于第一或第二平行基板边缘的LED灯条、灯条反射罩及与液晶层相连的TFT电极。
进一步地,三个子显示层的基板相互平行且像素化的聚合物分散液晶层上下对齐,各子显示层的第一平行基板、第二平行基板均可设置一定弧度,弧度范围小于5mm;各子显示层的边缘作抛光处理,每个子显示层的任意一个侧边附着三基色红、绿、蓝LED灯条中的一个,另外几个侧边镀反射材料或吸收材料,或贴反射条或吸光条;任一子显示层仅显示三基色中的一种颜色的画面,且其颜色由LED灯条颜色决定;第一子显示层、第二子显示层和第三子显示层依次上下叠加并使各层像素对齐形成全彩显示车窗,通过控制TFT电极控制像素化的分散液晶层从而独立控制每个像素用以显示彩色画面,在侧边LED灯条被选择性点亮且电极供电时为透明状态或全彩状态;侧边LED灯条未被点亮且电极不供电时为半透明的散射态。
进一步地,所述每个子显示层包括的第一平行基板、第二平行基板均为透明电极玻璃涂层板,包括但不限于氧化铟锡(ITO)玻璃涂层板。
进一步地,单个子显示层含有多个聚合物分散液晶像素,厚度200µm~500µm;所述子显示层由吸光黑矩阵分割为像素阵列,每个像素可独立控制;每个子像素在车窗显示时由于聚合物分散液晶的散射特性,进行双面出光,即在车内外均能够看到显示图像;像素数量决定车窗显示分辨率,且TFT电极与像素一一匹配,每个像素由TFT电极单独控制,子像素结构尺寸长宽20µm~250µm;
像素(px)=英寸(in)x分辨率(ppi)。
进一步地,各子显示层的第一、第二平行基板夹层内含有聚合物分散液晶层,由微米或亚微米尺寸的向列相液晶液滴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组成;液晶包括但不限于ZLI1840、ZLI 1957/5、ZLI 2452、ZLI 3096、ZLI 3281、ZLI 3201-000、E7。
进一步地,所述聚合物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醇(PVA)聚合物、羟丙基纤维素(HPC)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合物、聚甲醛(POM)聚合物、聚丙烯腈(PAN)聚合物、聚碳酸双酚A(PC)聚合物;液晶占比不超过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闽都创新实验室,未经福州大学;闽都创新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26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柔性显示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钢渣回收的磁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