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存储器装置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42693.1 | 申请日: | 2021-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23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沈香谷;王良玮;陈殿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43/12 | 分类号: | H01L43/12;H01L43/08;H01L27/22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黄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存储器 装置 制造 方法 | ||
一种存储器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基板中形成导孔沟槽,并在导孔沟槽中形成导孔。导孔的下部包括第一金属,导孔的上部包括与第一金属不同的第二金属。此方法还包括在导孔上方形成磁性穿隧接面,并在磁性穿隧接面上方形成顶电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半导体装置,特别是涉及存储器装置的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半导体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工业经历了指数型成长。IC材料与设计的技术进步已产出数代的IC,其中每一代都比上一代具有更小且更复杂的电路。在IC的发展过程,功能密度(即每单位芯片区域互连装置的数量)已大量增加,而几何大小(即可以使用制程产出的最小组件(或线))已缩小。这种微缩化制程一般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与降低相关成本以提供效益。这种微缩化也增加了IC制程与制造的复杂性。
一些IC设计和制造的进展之一是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NVM)的开发,特别是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magnetic random-access memory,MRAM)。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具有与易失性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SRAM)相当的性能,且具有与易失性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DRAM)相当的密度但较低的功耗。与非易失性(NVM)快闪存储器想比,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可以提供更快的存取时间且承受较少的经时劣化。一个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单元由一个包括两个铁磁层的磁性穿隧接面(magnetic tunneling junction,MTJ)形成,这两个铁磁层被薄的绝缘障壁分开,且借由电子穿隧过在两个铁磁层间的绝缘障壁运行。在操作中,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单元的可变状态(例如逻辑的“0”或“1”态)通常借由测量磁性穿隧接面(MTJ)的电阻来读取。由于磁性穿隧效应,测量磁性穿隧接面(MTJ)的电阻随着磁极性而变化。当施加偏压在顶金属线(例如位元线)、顶电极导孔、顶电极、测量磁性穿隧接面(MTJ)、底电极、底电极导孔以及底金属线(例如字元线)的组合结构时,我们可以得到组合结构的串联电阻,当测量到流经其中的电流。串联电阻包括测量磁性穿隧接面(MTJ)的电阻与附加的电阻。为了提高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单元的灵敏度与速度,附加的电阻应该被减少或维持在尽可能低的理想值。尽管现有形成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单元的方法已经大致能满足其预期目的,但并非在所有方面都令人满意。举例而言,高电阻的底电极导孔(bottom electrode via,BEVA),通常是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MRAM)单元中附加电阻的主要贡献,而降低了存储器电路的性能。因此,需要对本领域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制造存储器装置的方法,包括:形成导孔沟槽在基板中;形成导孔在导孔沟槽中,其中导孔的下部包括第一金属,且导孔的上部包括不同于第一金属的第二金属;形成磁性穿隧接面在导孔上方;以及形成上电极在磁性穿隧接面上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制造存储器装置的方法,包括:提供基板;形成导孔沟槽基板中;沉积第一金属于导孔沟槽的下部中;沉积第二金属于导孔沟槽的上部中,从而于导孔沟槽中形成导孔,其中第二金属具有比第一金属更高的电阻率;形成下电极层于导孔上方;形成磁性穿隧接面堆叠于下电极层上方,其中磁性穿隧接面包括:下铁磁层;穿隧阻障层,于下铁磁层上方;以及上铁磁层,于穿隧阻障层上方;以及形成上电极层于磁性穿隧接面堆叠层上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器装置,包括:下电极导孔,其包括下部和上部,其中下部包括第一金属,上部包括不同于第一金属的第二金属;下电极,设置于下电极导孔上方;磁性穿隧接面,设置于下电极上方;以及上部电极,设置于磁性穿隧接面上方。
附图说明
以下将配合所附图式详述本发明实施例。应注意的是,依据在业界的标准做法,各种特征并未按照比例绘制且仅用以说明例示。事实上,可任意地放大或缩小单元的尺寸,以清楚地表现出本发明实施例的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426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