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发酵黄浆水发酵秸秆生产养殖场垫床料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83343.2 | 申请日: | 202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554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钱萍;王银昌;周峰;王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兴安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1/015 | 分类号: | A01K1/015;A01F29/02;A01F29/09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洪玲 |
地址: | 2331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发酵 水发 秸秆 生产 养殖场 垫床料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利用发酵黄浆水发酵秸秆生产养殖场垫床料的方法,步骤包括:将秸秆装入秸秆箱中,将黄浆水装入黄浆水箱中,带动环形框架转动,转动过程中秸秆落入依次经过第一通口的发酵框格,黄浆水渗入依次经过第二通口的发酵框格中,使得秸秆与黄浆水混合以进行密封发酵,且转动至第三通口位置处的发酵框格内的秸秆恰好完成发酵,形成垫床料并由第三通口下落排出。该方法利用了黄浆水和秸秆发酵生产养殖场垫床料,实现了对黄浆水的价值利用,同时通过自动化生产,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可以实现小批次间隔性产出,有利于产品的长期稳定供应,且能控制每次产出量以及用料比例;可保证每次产出的垫床料均恰好达到最佳发酵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利用发酵黄浆水发酵秸秆生产养殖场垫床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养殖场发酵床是利用全新的理念,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处理技术提出的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生态养猪法。实现养猪无排放、无污染、无臭气、彻底解决规模养猪场的环境污染问题。它是集养猪学、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土壤肥料学于一体,遵循低成本、高产出、无污染的原则建立起的一套良性循环的生态养猪体系。它是工厂规模化养猪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又一亮点,是养猪业的新模式。
养殖场发酵床需要用到大量的垫床料,目前垫床料主要由稻壳、秸秆、锯末等原料经发酵制成。其中,秸秆具有疏松透气、吸水性能好、杂质少、源广泛、价格便宜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为垫床料原料。另外,黄浆水是豆制品在压制成型过程中副产物,含有大量的水溶性蛋白质、氨基酸和黄酮等物质,目前工业中处理黄浆水的方式基本是无害化处理后排放,这导致其价值无法利用。为此,本发明致力于研究出一种利用发酵黄浆水发酵秸秆生产养殖场垫床料的方法,以充分实现对黄浆水的价值利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利用发酵黄浆水发酵秸秆生产养殖场垫床料的方法,以实现对黄浆水的价值利用,同时生产出可靠品质的垫床料。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利用发酵黄浆水发酵秸秆生产养殖场垫床料的方法,所述方法基于发酵装置进行,所述发酵装置包括内置粉碎机构的秸秆箱、黄浆水箱、驱动件、由上轨道板和下轨道板组成的环形轨道、活动设于环形轨道内的环形框架,所述上轨道板上开有与秸秆箱底端接通的第一通口以及与黄浆水箱底端接通的第二通口,所述下轨道板上开有第三通口,所述环形框架内部分隔为若干个按环形依次排布的发酵框格,所述发酵框格的上下端均为敞口设计,且分别与上轨道板和下轨道板滑动密封接触,所述驱动件与环形框架传动连接;
所述方法的步骤包括:将足量的秸秆预先装入秸秆箱中进行粉碎,将足量的黄浆水预先装入黄浆水箱中,通过驱动件带动环形框架沿环形轨道转动,转动过程中秸秆箱内的秸秆落入依次经过第一通口位置的发酵框格,黄浆水箱内的黄浆水渗入依次经过第二通口位置且装满有秸秆的发酵框格中,使得秸秆与黄浆水混合以进行密封发酵,且转动至第三通口位置处的发酵框格内的秸秆恰好完成发酵,形成垫床料并由第三通口下落排出。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通口、第二通口和第三通口沿环形框架的转动方向先后依次布置,且沿环形框架的转动方向上,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之间仅相隔一个发酵框格的距离,第二通口和第三通口之间相隔多个发酵框格的距离。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秸秆箱和黄浆水箱的底端均为敞口设计,且均与上轨道板滑动密封接触,所述黄浆水箱的底端设有渗透网,用于确保黄浆水透过而避免秸秆透过。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上轨道板和下轨道板的内部铺设有电热机构,用于对发酵框格内部进行加热,上轨道板上间隔设有若干个自动泄压机构,用于在发酵框格内气压超过阈值时自动排气泄压。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方法的步骤还包括:
通过控制器设定环形框架的转动周期时间T以及转动角度Α,控制驱动件驱动环形框架每相隔周期时间T转动一次,且每次转动角度均为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兴安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兴安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33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