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成本制备低硫低氮低氢钢材的方法及其产品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80604.5 | 申请日: | 2021-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04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朱志远;朱国森;刘金刚;李海波;孙齐松;刘厚权;王国连;闫占辉;郝宁;高宠光;王勇;马跃;陈涛;丁宁;李战军;周磊;王宏宇;关春阳;李阳;邓小旋;胡显堂;石树东;初仁生;杨荣光;王东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3/04 | 分类号: | C22C33/04;C21C7/10;C21C7/00;C21C7/06;C21C7/076;C21C7/072;C21C7/064;C22C3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王瑞琳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成本 制备 低硫低氮低氢 钢材 方法 及其 产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成本制备低硫低氮低氢钢材的方法,包括:初炼炉冶炼、VD炉真空精炼和连铸。初炼炉冶炼出钢前的钢水温度为(TL+180℃)±10℃;出钢结束钢水温度为(TL+130℃)±10℃;出钢后钢水中的S%≤80ppm,钢渣的渣厚<0.07m;VD进站时的钢水温度为(TL+120℃)±10℃;VD炉真空精炼结束后的钢水温度为(TL+60℃)±10℃;连铸中间包内钢水的温度为(TL+20℃)±5℃;TL为液相线温度。本发明提供的低成本制备低硫低氮低氢钢材的方法中,可高效地将钢液中的硫、氢、氮含量降至目标值以下,并同时大大降低了工序成本,减少了精炼时间,加快了生产节奏,提高了精炼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炼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炉容VD精炼工艺快节奏低成本制备低硫低氮低氢钢材的方法及其产品。
背景技术
硫在钢水中通常以MnS夹杂物的形式存在。MnS夹杂物相比于钢材基体具有较好的塑性,其在轧制过程中很容易变形为长条状。MnS夹杂物对钢板的Z向性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高品质钢种均需对硫含量具有严格的要求,必须将硫含量控制在0.005%以下。此外,钢材中的MnS在酸性环境条件下是产生HIC和SSCC裂纹的一个主要因素,需要将硫含量控制在0.002%以下,甚至控制在0.0015%以下。
对于中厚板钢材来说,氢和氮的含量同样影响钢材的探伤要求。较低的氢含量能够保证钢种的Z向性能。对某些钢种而言,无法通过堆冷等措施对其氢含量加以改善,必须在冶炼阶段尽可能地脱除氢,将氢含量控制在0.0002%以下。
为了满足钢种对硫、氢和氮含量的要求,冶炼工艺路线一般采用LF+VD或LF+RH的双精炼操作。其中,通过LF精炼进行脱硫和升温操作,通过RH或VD真空精炼进行脱气来保证钢水成分满足性能要求。但双精炼处理工序时间长,生产成本高。
中国专利CN102644018B公开了一种抗氢致开裂管线钢中厚板板坯的冶炼工艺。该工艺包括:利用LF精炼进行深度脱硫,将钢液中硫含量脱至0.0010%以下,再利用RH真空精炼脱除钢中的气体,达到[H]≤1.2ppm、[N]≤35ppm的目标要求。该中国专利提供的方法虽然达到了钢种低硫低氢低氮含量的要求,但是其采用的是LF+RH双精炼处理,工艺周期长,生产成本较高。
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大炉容VD精炼工艺快节奏低成本制备低硫低氮低氢钢材的方法,以高效地将钢液中的硫、氢、氮含量降至目标值以下。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大炉容VD精炼工艺快节奏低成本制备低硫低氮低氢钢材的方法及其产品。本发明提供的低成本制备低硫低氮低氢钢材的方法中,通过控制出钢前的钢水温度、出钢结束后的钢水温度、出钢过程下渣量、出钢过程脱氧并对炉渣改质、VD进站时的钢水温度、VD深真空处理时间、VD炉真空精炼结束后的钢水温度以及连铸中间包内钢水的温度,可高效地将钢液中的硫、氢、氮含量降至目标值以下,并同时大大降低了工序成本,减少了精炼时间,加快了生产节奏,提高了精炼效率。
本发明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低成本制备低硫低氮低氢钢材的方法,包括:初炼炉冶炼、VD炉真空精炼和连铸;其中:
所述初炼炉冶炼的过程中,出钢前的钢水温度为(TL+180℃)±10℃;出钢结束后的钢水温度为(TL+130℃)±10℃;出钢结束后,钢水中的S%≤80ppm,钢渣的渣厚<0.07m;
所述VD炉真空精炼的过程中,VD进站时的钢水温度为(TL+120℃)±10℃;所述VD炉真空精炼结束后的钢水温度为(TL+60℃)±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首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06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点胶装置
- 下一篇:智能感知装备单轮无定角张力检测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