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新能源发电场景数据迁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64511.3 | 申请日: | 2021-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693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邵振国;张承圣;陈飞雄;张嫣;许良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N3/04 | 分类号: | G06N3/04;G06N3/08;G06F30/27;G06F16/21;G06Q50/06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丘鸿超;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生成 对抗 网络 新能源 发电 场景 数据 迁移 方法 | ||
1.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新能源发电场景数据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建立C-DCGAN模型:
定义历史场景数据为真实数据,定义一组随机噪声数据z作为生成器的输入,以pz(z)表示z的概率分布,以pdata(x)表示历史场景数据x的概率分布;生成器的输出为生成得到的数据样本G(z),概率分布为pG(z);
定义判别器网络的输入为历史场景数据x或生成器生成得到的数据样本G(z),输出为一个标量D(G(z)),表示输入数据服从历史数据分布pdata(x)的概率;
根据生成器与判别器的训练目标,分别构造生成器和判别器的损失函数LG和LD,并确定C-DCGAN训练过程中的目标函数;
步骤S2:引入Wasserstein距离与梯度惩罚函数,对C-DCGAN的目标函数进行转化;
步骤S3:将源电站与目标电站的训练样本数据作归一化处理;
步骤S4:以源电站的训练样本作为条件y,与随机噪声拼接后一并输入C-DCGAN模型的生成器,生成器输出生成样本;
步骤S5:以源电站的训练样本作为条件y,与目标电站的训练样本拼接后作为历史数据样本,输入C-DCGAN模型的判别器;同时,将条件y与生成样本拼接后作为生成数据样本,输入C-DCGAN模型的判别器;判别器输出对历史数据样本和生成数据样本的判别值;
步骤S6:计算生成器和判别器的损失函数,优化更新C-DCGAN模型网络参数;
步骤S7:当训练结束后,保留C-DCGAN中的生成器模型,确定目标电站缺失时间段,输入该时间段源电站历史数据与随机噪声拼接的样本,生成器输出若干个迁移后的目标电站新能源发电场景数据;
在步骤S1中,生成器和判别器的损失函数LG和LD分别为:
生成器的优化目标是将式(1)最小化,判别器的目标是将式(2)最大化;将式(1)和式(2)相结合,得到C-DCGAN训练过程中的目标函数:
步骤S2具体包括以下过程:
Wasserstein距离的定义如下:
式中,Ω(pdata,pG)是以pdata和pG为边缘分布的联合概率分布γ的集合;W(pdata,pG)为(u,v)~γ期望的下确界,表示将生成分布pG拟合成真实分布pdata,需要将u移动到v的距离,其中u和v分别表示从联合分布γ中随机采样的历史样本与生成样本;采用其Kantorovich-Rubinstein对偶形式来描述生成样本与真实样本之间的距离:
式中||fD||L≤K表明判别器函数D(x)满足K-Lipschitz连续,即函数梯度的绝对值上限为K;为了保证梯度不超过限值K,对式(3)引入判别器函数D(x)在定义域内的梯度惩罚函数,使判别器函数D(x)满足K-Lipschitz连续,以描述Wasserstein距离;此时,C-DCGAN的目标函数转化为:
在步骤S4中,C-DCGAN模型的生成器结构如下所示:
卷积层1:32个卷积核,每个卷积核尺寸为3;步幅为1;边缘填充数为1;归一化函数为BatchNorm2D;激活函数为线性整流函数LeakyReLU;
卷积层2:64个卷积核,每个卷积核尺寸为3;步幅为1;边缘填充数为1;归一化函数为BatchNorm2D;激活函数为线性整流函数LeakyReLU;
卷积层3:4个卷积核,每个卷积核尺寸为3;步幅为1;边缘填充数为1;归一化函数为BatchNorm2D;激活函数为线性整流函数ReLU;
在步骤S5中,C-DCGAN模型的判别器结构如下所示:
输入层:64个卷积核,每个卷积核尺寸为3;步幅为1;
卷积层1:128个卷积核,每个卷积核尺寸为4;步幅为2;归一化函数为BatchNorm2D;激活函数为线性整流函数LeakyReLU;
卷积层2:256个卷积核,每个卷积核尺寸为4;步幅为2;归一化函数为BatchNorm2D;激活函数为线性整流函数LeakyReLU;
卷积层3:512个卷积核,每个卷积核尺寸为4;步幅为2;归一化函数为BatchNorm2D;激活函数为线性整流函数LeakyReLU;
卷积层4:1024个卷积核,每个卷积核尺寸为4;步幅为2;归一化函数为BatchNorm2D;激活函数为线性整流函数LeakyReLU;
卷积层5:512个卷积核,每个卷积核尺寸为3;步幅为2;归一化函数为BatchNorm2D;激活函数为线性整流函数LeakyReLU;
卷积层6:128个卷积核,每个卷积核尺寸为3;步幅为1;归一化函数为BatchNorm2D;激活函数为线性整流函数LeakyReLU;
卷积层7:512个卷积核,每个卷积核尺寸为1;步幅为1;归一化函数为BatchNorm2D;激活函数为线性整流函数LeakyReLU;
输出层:稠密层结构,包含1024个神经网络单元,1个样本作为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6451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电力故障分析仪
- 下一篇:有机绿豆苗及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