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状复合种植作物专用收获机的收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641954.0 | 申请日: | 2021-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488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高奎增;张敏;崔守波;邵强;齐金财;陈鹏飞;耿全;巩泽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D45/02 | 分类号: | A01D45/02;A01D45/22;A01D47/00 |
代理公司: | 淄博汇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95 | 代理人: | 周春 |
地址: | 255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状 复合 种植 作物 专用 收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状复合种植作物专用收获机的收获方法,包括收获前准备步骤a和收获作业步骤b,收获作业步骤b中收获机采用左右两侧分布割台,两侧的割台分别对准复合种植作物两侧的玉米带,两侧割台分别对两侧玉米带的两行玉米进行收获,两侧割台中心距设置为2.2~2.6米,适合应用于带状间套作模式下2.4米左右中心距玉米带的收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状复合种植作物专用收获机的收获方法,收获机摘穗装置采用两对板式摘穗辊结构,两对所述摘穗辊之间的中心距为40cm~56cm,适合应用于带状间套作模式下40cm~60cm玉米行距的两行玉米收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作物收获机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状复合种植作物专用收获机的收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大豆的需求与之俱增,当前中国的大豆主要依赖进口,受国际农产品贸易政策影响较大,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大豆进口需求缺口,我国开展多方位的提高大豆产量的种植模式。得益于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优势,大豆和玉米的产量协同提高,因此玉米-大豆等带状间套作模式种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现有玉米收获机对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收获时,无法适应套种玉米行距,割台上的拨禾装置不能对准套种玉米株,反而会压到玉米植株,造成玉米植株受损,影响玉米产量。带状间套作模式玉米与大豆的成熟时间有间隔,玉米成熟收割时间比大豆早,现有玉米收获机离地间隙太小,在收获玉米时,割台很容易对间套作的大豆会造成影响甚至损害。对此有必要研制一种适合于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种植模式的高地隙玉米联合收获机,在对玉米进行机械化收获的同时不对大豆的生长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带状复合种植作物专用收获机的收获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收获方法包括收获前准备步骤a和收获作业步骤b。
步骤a,收获前准备,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1,根据带状复合种植作物玉米行的行距,调整左右割台的位置,确保两侧割台中心分别对准两侧玉米行的中心。
步骤a2,根据收获玉米穗的高度情况,通过提升装置调整左右割台的收获高度,达到玉米穗收获的良好高度。
步骤b,收获作业,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b1,启动,完成所述步骤a后,收获机装置开始启动收获作业,启动发动机,通过驾驶室内的一杆操作系统,所述发动机与底盘传动连接,收获机装置在驾驶室控制下行走。
步骤b2,拨禾,收获机装置在所述发动机的驱动下,对准玉米行开始向前行走,设置在割台前端拨禾装置接触到玉米株后,在拨禾链的拨动下,玉米株被拨到设置在拨禾装置后端的摘穗装置内。
步骤b3,摘穗,在所述拨禾装置的拨禾作用下,把玉米穗株输送到摘穗装置,所述摘穗装置包含两对板式摘穗辊,在所述摘穗辊旋转方向相反的作用下,使玉米果穗与玉米秸秆分离,完成玉米果穗摘收。
步骤b4,秸秆切碎,在经过所述步骤b3后,玉米秸秆与玉米果穗分离,分离后的玉米秸秆在切碎装置的作用下,玉米秸秆被切碎成小段,排放田地完成秸秆还田。
步骤b5,输送,左右割台分别对两侧玉米行摘穗后的玉米果穗,分别经过左右螺旋输送搅龙集中后,输送到左右设置的升运装置的输送带上,经过升运装置输送后,玉米果穗被输送到设置在升运装置后端出口处的剥皮装置。
步骤b6,剥皮,玉米果穗被输送到剥皮装置剥皮后,玉米果穗与玉米苞叶分离,剥皮后的玉米果穗输送到粮仓进行储存,剥皮后的苞叶通过苞叶排杂装置从收获机装置单侧排出。
步骤b7,卸货,在玉米收获完成或粮仓储存满玉米果穗后,通过粮仓液压缸的提升下翻转,把粮仓中的玉米果穗卸到运输车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419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