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酸酐化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06313.1 | 申请日: | 2021-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433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成;傅丽;刘树华;徐青柏;张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95/00 | 分类号: | C08L95/00;C08L57/02;C08K3/32;C10C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酸酐 改性沥青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酸酐化改性沥青,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
劣质减渣:100份;
酸酐改性剂:2~10份,优选为2~8份;
多聚磷酸:0.1~2份,优选为0.2~1.8份;
引发剂:0.08~0.7份,优选为0.15~0.7份;
改性助剂:1~15份,优选为2~10份;
其中,所述多聚磷酸包括多聚磷酸I和多聚磷酸II;所述改性助剂包括碳五石油树脂和碳九石油树脂。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酐化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劣质减渣的性质包括:闪点为241~256℃、硫含量为2.61wt%~3.65wt%,以质量分数计,饱和分占26.1%~37.7%、芳香分占20.2%~34.5%、胶质占18.3%~24.8%、沥青质占21.3%~30.1%,沥青质优选为21.3%~26.0%。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酸酐化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劣质减渣还具有如下的性质:残炭值为21wt%~29wt%、氮含量为0.14wt%~0.61wt%,镍、钒总含量为320~365μg/g,缩合指数CI为0.26~0.35。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酐化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聚磷酸I为低磷酸含量的多聚磷酸,所述多聚磷酸II为高磷酸含量的多聚磷酸,其中多聚磷酸I占多聚磷酸总质量的20%~50%,多聚磷酸II占多聚磷酸总质量的50%~80%。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酸酐化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低磷酸含量的多聚磷酸是指多聚磷酸中所含的磷酸以H3PO4计的质量含量为105%~125%,优选为110%~120%;所述高磷酸含量的多聚磷酸是指多聚磷酸中所含的磷酸以H3PO4计的质量含量为130%~145%,优选为130%~140%。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酐化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发剂为过氧化二异丙苯、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苯甲酰、焦亚硫酸钠、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异丙苯过氧化氢中的一种或几种。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酐化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酸酐改性剂为顺丁烯二酸酐、聚异丁烯丁二酸酐、甲基纳迪克酸酐、改性甲基纳迪克酸酐、十二烯基琥珀酸酐、桐油酸酐、聚壬二酸酐、聚戊二酸酐、聚乙二酸酐或水解聚马来酸酐中的一种或几种。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酐化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助剂中,碳五石油树脂占改性助剂总质量的70%~90%,碳九石油树脂占改性助剂总质量的10%~30%。
9.按照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酸酐化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加热至流动状态的劣质减渣、多聚磷酸II加入到反应釜中,加热至反应温度后持续搅拌,在保护气下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保温处理;
(2)向步骤(1)所得物料中加入多聚磷酸I,搅拌均匀后加入酸酐改性剂、引发剂,持续搅拌并加热至反应温度,在保护气下进行反应;
(3)向步骤(2)所得物料中加入碳五石油树脂,搅拌并变温至反应温度、在保护气下进行反应;
(4)向步骤(3)所得物料中加入碳九石油树脂,在空气气氛中进行高速剪切,然后搅拌,得到最终的酸酐化改性沥青。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反应釜为高压反应釜,调节反应釜的初始温度为120~130℃。
11.按照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加热至反应温度为采用程序升温加热至反应温度,升温速率为1~3℃/min,反应温度为140℃~180℃,反应的时间为3~6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0631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