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液组合蓄冷热器及储能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587390.7 | 申请日: | 202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50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6 |
发明(设计)人: | 季伟;高诏诏;郭璐娜;陈六彪;崔晨;郭嘉;王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8D20/00 | 分类号: | F28D2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吴欢燕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冷热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固液组合蓄冷热器及储能系统。固液组合蓄冷热器包括填充床容器,填充床容器中设置有内筒,内筒中装填有固相工质,填充床容器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盘管,绕设于内筒,且盘管中填充有液相工质。该固液组合蓄冷热器具有能量回收的功能,耦合了液相蓄冷热的能力,传热效率高,提高了蓄冷热过程的储能效率,有利于系统效率的提升。在释能后剩余的部分能量能够被再次回收利用,提高了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由于使用了固相工质和液相工质两种工质用于蓄冷和或蓄热,进而减少了液相工质的用量,降低了运行成本。而且由于液相工质的传热装置采用盘管的形式,削弱了液相工质的轴向导热,提高了系统的储能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冷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固液组合蓄冷热器及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断扩增,其波动性电力输出对电网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性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为其发电并网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引入储能模块,将富余电力进行存储,并在需要时对外释放,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向电网系统进行平稳可靠的电力输出,提升电网接纳新能源发电的能力。其中,具有储能规模大、效率高、投资成本低、能量密度高的液态空气储能技术吸引了广泛的关注。蓄冷单元是液态空气储能的核心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冷能的回收效率将显著影响系统的循环效率。
蓄冷、蓄热技术是利用蓄冷、蓄热材料将冷能和热量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的技术,可以解决热能供给与需求在时间、空间或强度上的匹配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能源利用率。目前蓄冷、蓄热技术已获广泛应用。
填充床结构的蓄冷、蓄热器是一种技术成熟、结构简单的蓄冷、蓄热装置。但通常填充的固体石子与空气间的换热温差大,固相蓄冷工质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轴向导热,造成系统蓄冷效率较低,从而严重制约了液态空气储能系统的整体储能效率。采用液相工质蓄冷时,虽然液相蓄冷过程传热装置也存在轴向导热,但不那么显著,系统的蓄冷效率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不过,采用液相工质蓄冷时,系统的运行成本较固相蓄冷高。
目前的蓄冷、蓄热装置常仅基于某一种蓄冷、蓄热方式,如仅采用液相蓄冷/热或仅采用固相蓄冷/热,无法规避单独蓄冷/热方式的弊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固液组合蓄冷热器,能够耦合液相蓄冷热的能力,传热效率高,提高了蓄冷热过程的储能效率,有利于系统效率的提升,还能够降低运行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固液组合蓄冷热器,包括:
填充床容器,所述填充床容器中设置有内筒,所述内筒中装填有固相工质,所述填充床容器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开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盘管,绕设于所述内筒,且所述盘管中填充有液相工质。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固液组合蓄冷热器,通过在填充床容器中的内筒中设置固相工质,在盘管中填充液相工质,使得该固液组合蓄冷热器对比传统的填充床结构固相蓄冷热器,具有能量回收的功能,耦合了液相蓄冷热的能力,传热效率高,提高了蓄冷热过程的储能效率,有利于系统效率的提升。在释能后剩余的部分能量能够被再次回收利用,用于系统的供冷和供热,提高了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由于使用了固相工质和液相工质两种工质用于蓄冷和或蓄热,进而减少了液相工质的用量,降低了运行成本。而且由于液相工质的传热装置采用盘管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液相工质的轴向导热,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储能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填充床容器与所述第一端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均布器,在所述填充床容器与所述第二端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均布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均布器和/或第二均布器呈板状,所述第一均布器和/或第二均布器上开设有通孔;
由所述第一均布器的中心向所述第一均布器的边缘,所述通孔的孔径逐渐增大;和/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5873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下一篇: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和显示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