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实现柴油机排气背压闭环控制的策略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81465.3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2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苏义统;田翀;曹柯;黄威霖;钟桂健;刘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41/14 | 分类号: | F02D41/14;F02D41/30;F01N13/00 |
代理公司: | 广西曙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5132 | 代理人: | 张云星 |
地址: | 537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柴油机 排气 闭环控制 策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实现柴油机排气背压闭环控制的策略,包括排气压力传感器,所述排气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柴油机和后处理器之间的排气管路上,所述排气压力传感器连接ECU,排气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控发动机的当前排气压力并传给ECU,ECU将当前排气压力与台架基础排气压力进行比较并相减,得出一个压差△P,通过压差△P得到最终的主喷角度,通过最终的主喷角度确定当前工况下的油耗和NOx排放。本发明解决了整车和台架NOx排放和油耗的一致性控制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柴油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能实现柴油机排气背压闭环控制的策略。
背景技术
现有柴油机主流后处理技术为:DOC+DPF+SCR+ASC;其中,喷油提前角和排气背压对柴油机的油耗和排放的影响至关重要,提前角大,则油耗低,NOx排放高;反之,排气背压大,则油耗高、NOx排放低。
现有的国六柴油机技术中,后处理没有对催化器前排气背压(即DOC前压力)进行监控,由于不同车型排气管路的布置不一样以及DPF堵塞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同一个工况下不同车型的排气背压都不一样,背压大导致油耗高,NOx排放降低,发动机性能恶化;背压小导致油耗低,NOx排放高;无法实现NOx排放和油耗的一致性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实现柴油机排气背压闭环控制的策略,解决了整车和台架NOx排放和油耗的一致性控制问题。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能实现柴油机排气背压闭环控制的策略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能实现柴油机排气背压闭环控制的策略,包括排气压力传感器,所述排气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柴油机和后处理器之间的排气管路上,所述排气压力传感器连接ECU,排气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控发动机的当前排气压力并传给ECU,ECU将当前排气压力与台架基础排气压力进行比较并相减,得出一个压差△P,通过压差△P得到最终的主喷角度,通过最终的主喷角度确定当前工况下的油耗和NOx排放。
进一步的,所述压差△P经过查表得一个主喷角度的修正系数;该修正系数与基于排气压力的主喷角度修正MAP进行相乘,其结果与基本主喷角度进行相加,从而得到最终的主喷角度。
进一步的,通过已知的最终的主喷角度和当前工况的发动机转速,查表确定当前工况下的油耗和NOx排放。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排气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发动机的当前排气压力,确定当前排气压力与台架基础排气压力进行比较并相减,得出一个压差△P,以此为依据对主喷角度进行修正,最终弥补排气背压增加或减少带来的油耗和NOx排放的影响;这样就可以实现整车和台架油耗和NOx排放监测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实现柴油机排气背压闭环控制的结构连接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实现柴油机排气背压闭环控制主喷角度修正逻辑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修正系数表。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油耗、主喷角度和转数的对应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能实现柴油机排气背压闭环控制的策略,包括排气压力传感器,所述排气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柴油机和后处理器之间的排气管路上,所述排气压力传感器连接ECU,排气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控发动机的当前排气压力并传给ECU,ECU将当前排气压力与台架基础排气压力进行比较并相减,得出一个压差△P,通过压差△P得到最终的主喷角度,通过最终的主喷角度确定当前工况下的油耗和NOx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14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子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布局方法、装置、控制器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