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480322.0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636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宁亚军;夏天军;于东朋;姬嘉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蜂巢能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31 | 分类号: | H01M50/531;H01M50/166;H01M50/186;H01M50/474;H01M10/058;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岳永先;邱成杰 |
地址: | 214002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电池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的锂电池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正极连接片与正极盖板组件绝缘连接后,将正极连接片背向正极盖板组件的一侧与电芯极组的正极端连接,以形成电芯极组组件;S2、将电芯极组组件从壳体的负极端置入壳体内,正极盖板组件卡入壳体的正极端,使得正极盖板组件的外周与壳体连接;S3、将负极连接片与电芯极组的负极端连接,将负极盖板的第一连接部凸起的一侧与负极连接片连接,将负极盖板的第二连接部与壳体的负极端连接;S4、将密封片与注液孔远离正极连接片的端口连接。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获得的锂电池,能够增大电芯的内部空间,提高电池容量及能量密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锂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电池是一种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移动来工作。锂电池从制作工艺上可划分为卷绕式与叠片式,均包括依次叠放的正极片、隔膜与负极片,可将正极片、隔膜与负极片按照同一方向逐层卷绕,以形成圆柱形的锂电池电芯,也可将正极片、隔膜与负极片按照同一方向逐层依次叠放,以形成方形的锂电池电芯。相比于铅酸、镉镍等其它类型的电池,锂电池具有比容量大、工作电压高、充电速度快、工作温度范围宽、循环寿命长、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从而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移动通讯终端、医疗器具、航海、航天等领域。
锂电池的结构件部分也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安全可靠性方面为锂电池提供保障,同时也兼顾锂电池内部化学体系与外部模组的连接;由于结构件内部存在各种连接关系同时需要兼顾密封性能和过流性能的要求,所以结构件的设计方案尤为重要。而随着对电池快速充放电要求的提高,对锂电池的过流能力以及安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结构件的高倍率性能是大势所趋。但是传统的盖板结构已无法满足锂电池电芯的高倍率过流要求,且安装时需要在壳体上进行滚槽,限制了电芯的内部空间,进而不利于增加电池容量和能量密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锂电池,以增大电芯的内部空间,有利于提高电池容量及能量密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锂电池,包括壳体、正极盖板组件、正极连接片、负极盖板、负极连接片、位于所述壳体内的电芯极组和密封片,所述电芯极组的正极端与所述正极连接片连接、负极端与所述负极连接片连接,所述正极连接片背向所述电芯极组的一侧与所述正极盖板组件绝缘连接,所述负极连接片背向所述电芯极组的一侧与所述负极盖板连接,所述正极盖板组件上设置有注液孔,所述注液孔远离所述正极连接片的端口与所述密封片连接;
沿所述正极连接片的厚度方向上,所述正极盖板组件的投影面积小于所述正极连接片的投影面积,所述负极盖板包括负极盖板主体、与所述负极盖板主体外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外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朝向所述负极连接片凸伸的环形凸台,所述壳体的正极端与所述正极盖板组件的外周连接、负极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正极盖板组件包括紧固件、密封圈和基板,所述基板与所述正极连接片之间设置有绝缘片,所述密封圈、所述绝缘片和所述正极连接片依次套设于所述紧固件上,所述基板套设于所述密封圈的外周并支撑在所述绝缘片上,所述紧固件与所述正极连接片焊接,所述紧固件上设置有贯穿该紧固件的阶梯孔,所述密封片卡入所述阶梯孔远离所述正极连接片的一端且与所述紧固件密封连接,所述注液孔位于所述阶梯孔靠近所述正极连接片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紧固件与所述基板之间设置有绝缘圈,所述绝缘圈套设在所述密封圈和所述紧固件的外周,所述基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沉台,所述沉台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密封圈的基板通孔,所述绝缘圈的外周与所述沉台的内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基板的外周设置有向远离该基板的方向延伸的基板凸台,所述壳体的正极端设置有与所述基板凸台相匹配的正极连接口,所述基板卡入所述正极连接口且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蜂巢能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未经蜂巢能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803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