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爆阀和动力电池热失控监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78452.0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63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徐前;张友群;杨辉前;牟丽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317 | 分类号: | H01M50/317;H01M50/333;H01M10/42;H01M10/48;B60L3/00;B60L58/1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谭小琴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爆 动力电池 失控 监控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防爆阀和动力电池热失控监控系统,包括用于与电池箱连通的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泄气口,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根据壳体内的气压大小自动关闭和打开泄气口的密封盖,所述壳体内固定有用于控制BMS通断且能够向BMS发送开关信号的开关单元,所述开关单元的开闭通过密封盖的开合控制。该防爆阀结构简单、低成本、低功耗、安装简易,能够兼顾自动泄压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爆阀和动力电池热失控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失控是新能源汽车最危险的失效形式之一,严重威胁用户及环境的生命财产安全。动力电池热失控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热失控过程中会产生气压变化、大量相关气体成分、温度急剧上升等热失控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可进行热失控监控与报警。当前针对动力电池热失控监控的主要手段为增加气压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传感器通过CAN、PWM、LIN等通信方式将感知的热失控特征信息发送给电池管理系统或相应控制器进行相应的诊断,以判断、报出热失控事件。但使用这些监控方案,需要单独增加传感器总成,安装及工艺过程较为复杂,功耗高、成本高,感知信号的处理存在延时,其周期性工作存在漏监控的风险,并且在监控的同时不能起到泄放包内压强的作用,也无法获取防爆阀作用的状态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爆阀和动力电池热失控监控系统,结构简单、低成本、低功耗、安装简易,能兼顾自动泄压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爆阀,包括用于与电池箱连通的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泄气口,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根据壳体内的气压大小自动关闭和打开泄气口的密封盖,所述壳体内固定有用于控制BMS通断且能向BMS发送开关信号的开关单元,所述开关单元的开闭通过密封盖的开合控制。
进一步,所述密封盖通过转轴与壳体转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密封盖与壳体盖合位置设置有密封条。
进一步,所述开关单元包括支架,以及用于控制开关单元的开闭的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所述第一触头固定在密封盖的内表面,所述支架固定在壳体上;所述第二触头固定在支架上,第一触头能够通过密封盖的开合与第二触头进行分离和接触。
进一步,所述开关单元为常闭型或常开型。
进一步,所述开关单元为常闭型,所述支架的内部设置成腔室,所述第二触头设置在支架的内壁且与第一触头相对设置,在密封盖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触头穿过支架与第二触头接触,在密封盖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触头与第二触头分离。
进一步,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一端与第一触头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支架的内壁。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辅助密封盖复位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密封盖连接,另一端与壳体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热失控监控系统,包括用于接收开关单元的开关信号并判断电池箱是否热失控的BMS和所述的防爆阀,所述开关单元与BMS连接。
进一步,所述BMS包括:
信号发生器,用于提供测试信号;
唤醒模块,用于接收开关信号并判定是否唤醒BMS;
信号处理模块,用于获取和处理开关单元的开关信号;
MCU,监控电池箱是否发生热失控并在热失控时向整车发送热失控报警信号;
所述信号处理模块、唤醒模块和MCU串联在一起,所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与开关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单元的输出端与信号处理模块和唤醒模块之间的连接节点连接;
当开关单元闭合时,信号发生器发出的测试信号通过唤醒模块和信号处理模块发送到MCU,MCU根据是否接收到该测试信号来判定电池箱是否正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784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