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芝麻渣发酵生产微生物肥料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421210.8 | 申请日: | 2021-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762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宋元达;孙彩丽;杨武;王宝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三丰香油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F15/00 | 分类号: | C05F15/00;C05F1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7200 山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芝麻 发酵 生产 微生物 肥料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芝麻渣发酵生产微生物肥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取芝麻渣为基础原材料,选取米曲霉菌粉和木曲霉菌粉的混合菌粉,芝麻渣与水按质量料液比(2:1‑1:4)混合形成培养基,培养基中添加10g/L的糖和0.1 g/L的铵盐作为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碳源和氮源;2)以 1‰‑2‰的接种量将米曲霉菌粉和木曲霉菌粉的混合菌粉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时间为3‑30天,发酵温度为(24℃‑40℃)。本项目就地取材,通过使用芝麻油加工业废弃物芝麻渣为原料,优化了各菌粉培养基及发酵工艺,进一步优化微生物菌肥,提取芝麻渣蛋白及天然活性物质生产高价值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湿芝麻渣为原料进行发酵生产微生物菌肥的方法,属于微生物肥料领域。
背景技术
水代法小磨芝麻香油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制备风味芝麻油的方法,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目前国内水代法小磨芝麻香油生产约占芝麻油年加工量的 25%,然而在水代法小磨芝麻香油的生产中,每加工1 吨芝麻就要产生1 吨左右的湿芝麻渣。湿芝麻渣水分含量高,营养成分十分丰富,故特别适合微生物的生长,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清理,就会霉变发臭,污染环境。但是只有少量湿芝麻渣经过加工后用作饲料,绝大部分的湿芝麻渣被当成废料丢弃,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针对这种现状,几十年来相关专家学者对湿芝麻渣的利用进行了不断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湿芝麻渣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利用。然而,所有的这些研究都比较零散,而且湿麻渣也远未得到充分利用。
湿芝麻渣水分含量大,因此,无论是蛋白质的提取还是油脂的回收,当前技术所使用的原料多为干燥后的芝麻渣,然而,对湿芝麻渣进行干燥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本项目根据芝麻渣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特点,直接利用湿芝麻渣进行微生物发酵。以湿芝麻渣为原料进行发酵生产微生物菌肥、提取蛋白、天然活性物质等。
利用微生物发酵芝麻渣生产微生物菌肥和高级动物饲料,既有效利用了食品加工的废弃物,又开辟了一种芝麻渣综合利用利用的新途径。
由于食物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开发利用新的蛋白质资源已成当务之急,尤其是植物性蛋白质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食物资源匮乏的重要突破口。大豆蛋白、花生蛋白的应用已日趋普遍,但对芝麻蛋白的利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芝麻渣发酵后蛋白质更加适合生物吸收利用。
芝麻渣的油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并且含有植物活性成分,例如植物胆固醇、生育酚、木质素类如芝麻素、芝麻酚林、芝麻酚等,这些成分对于油脂的抗氧化性具有重要作用。芝麻油与大豆油、玉米油及其他植物油相比具有较强的抗氧化稳定性。因此芝麻油高抗氧化性能为由芝麻中提取天然抗氧化剂提供了依据,并且已有实验显示芝麻提取物抗氧化性能高于苹果、石榴及香蕉提取物。
目前,有关芝麻渣利用的研究均为国内报道,尚未发现国外的相关研究,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芝麻是小种油料,产量有限;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中西方饮食习惯不同,小磨香油为中国特有的风味食品,在国外很少生产。就国内研究而言, 当前研究报道多集中于对麻渣中某种营养成分的研究,很少能够实现麻渣的综合利用。如研究麻渣中蛋白的利用时,往往忽略对麻渣中油脂的回收。
目前,国内针对芝麻渣蛋白的利用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且也取得很多的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往往比较孤立。例如,研究芝麻渣蛋白功能性时,研究者往往只对所得芝麻渣蛋白的功能性进行测定,而并没有对其在加工过程中组成和性质的变化进行考量。同时,从麻渣中获得的芝麻蛋白和从芝麻籽以及冷榨芝麻饼中得到的芝麻蛋白在营养特性方面有无差别也尚未有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通过高效节能发酵装置,利用微生物进行菌肥发酵,构建杀菌杀虫、增产增效、可以增进作物品质和改善土壤品质,实现农药、化肥减施的芝麻渣发酵生产微生物肥料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三丰香油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三丰香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4212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