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车制动重联控制系统、轨道交通车辆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76765.5 | 申请日: | 202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40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冷波;方长征;段继超;黎丹;黄金虎;舒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H11/10 | 分类号: | B61H11/10;B60T17/22;B60T17/18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王娟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车 制动 控制系统 轨道交通 车辆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车制动重联控制系统、轨道交通车辆及控制方法,机车制动重联控制系统,包括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与制动缸、平均管连通;所述第一电磁阀与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依次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与压力开关电连接;所述压力开关用于检测总风联管压力;第二继电器的线圈接CCU单元。本发明通过第一电磁阀进行制动缸/平均管的连通,避免了重联阀的手动转换操作,实现了制动缸/平均管在重联机车断钩后的可靠切断,确保机车制动缸压力的及时建立,实现了重联机车断钩后的可靠停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机车转向架构架装配设备,特别是一种转向架构架转运平车。
背景技术
目前机车与机车进行重联时,一般通过重联阀来实现制动控制。如图1所示,重联阀具有本机、补机两个位置;当设置在本机位时,在总风联管的作用下,重联阀将制动缸管和平均管沟通,将本机制动缸的压力传递到平均管;当设置在补机位时,在总风联管的作用下,重联阀将平均管和作用管沟通,通过作用管控制补机的制动缸。通过对每个机车上的重联阀进行对应设置,乘务员便可通过操作本务机车的制动机,实现对重联机车的制动、缓解操作。在重联机车之间断钩时,因重联机车之间的总风联管、平均管、列车管被打断,重联阀通过比较总风联管和内部弹簧压力的大小来实现制动缸/平均管,平均管/作用管的截断,从而实现断钩时自动保持各机车制动缸压力。
然而,本务机车和重联机车因重联阀体内部活塞与阀体摩擦力、内部弹簧压力存在差异,会导致本务机车和重联机车断钩后制动缸/平均管、平均管/作用管不能及时被切断,或者在总风压力很低后才切断。这将导致本务机车制动缸的压力因断开的平均管而不能及时建立或压力不足;同时,因重联机车的作用管压力经平均管排向大气,重联机车的制动缸压力也将不能及时建立;并且,因总风联管断开,总风压力将降至零,已建立的制动缸压力也会跟随总风压力而降至零,将导致断开后的本务机车和重联机车不能及时快速停车,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机车制动重联控制系统及机车制动重联控制方法,实现制动缸/平均管、平均管/作用管在重联机车断钩后的可靠切断,确保机车制动缸压力的及时建立,实现重联机车断钩后的可靠停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机车制动重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与制动缸、平均管连通;所述第一电磁阀与第一继电器的第一触点、第二继电器的第一触点依次电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与压力开关电连接;所述压力开关用于检测总风联管压力;第二继电器的线圈接CCU单元。
本发明的控制系统,通过第一电磁阀进行制动缸/平均管的连通,避免了重联阀的手动转换操作,实现了制动缸/平均管在重联机车断钩后的可靠切断,确保机车制动缸压力的及时建立,实现了重联机车断钩后的可靠停车。
还包括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与作用管、平均管连通;所述第二电磁阀与第一继电器的第二触点、第二继电器的第二触点依次电连接。通过第二电磁阀进行平均管/作用管的连通,避免了重联阀的手动转换操作,实现了平均管/作用管在重联机车断钩后的可靠切断,确保机车制动缸压力的及时建立,实现了重联机车断钩后的可靠停车。同时,经CCU对重联电路的判断实现断钩时对第二继电器的控制,进而控制两个电磁阀可实现相关管路电控截断的冗余,提高管路截断的可靠性。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线圈与压力开关电连接;所述压力开关用于检测总风联管压力。压力开关控制第一继电器的得失电,可实现在总风联管风压降低时对制动缸/平均管、平均管/作用管的快速电控截断,避免了通过比较重联阀内总风联管压力和内部弹簧压力来截断管路的机械过程。
所述总风联管与作用阀连通;所述作用阀安装于作用管与制动缸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总风联管与作用阀之间安装有止回阀。止回阀可避免断钩后,制动缸压力经作用阀、总风联管排空,确保了断钩后的制动缸保压,保证安全停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767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