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巷道装配式支护的机械装置及其操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55930.9 | 申请日: | 202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35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郭鹏;石晓燕;范俊奇;孔福利;刘恩来;王启睿;徐景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21D11/40 | 分类号: | E21D11/40;E21D11/15;E21D9/12;E21B7/02;E21D20/00 |
代理公司: | 洛阳润诚慧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3 | 代理人: | 李团胜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巷道 装配式 支护 机械 装置 及其 操作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巷道装配式支护的机械装置,包括移动平台,所述移动平台下方设有两对驱动轮,驱动轮通过发动机进行驱动,所述的移动平台上设有吊装折叠臂、左侧支护伸缩臂、右侧支护伸缩臂、顶部支护伸缩臂、作业平台A、作业平台C、冲孔伸缩臂和锚杆钻孔伸缩臂。本发明还提供了如上所述的一种用于巷道装配式支护的机械装置的操作方法。本发明大大提高了施工人员的支护效率和安全性;操作简单,组装方便,便于现场施工人员施工;适用性较强,便于巷道开挖快速封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巷道支护技术,具体是一种用于巷道装配式支护的机械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支护技术的不断进步,装配式支护结构以其方便快捷、施工效率高而得到充分重视。
目前,装配式的波纹板支护结构逐渐成熟。但在巷道内波纹板支护结构的现场施工中,由于拼装以及固定的工序琐碎,仍存在施工效率低、劳动强度高、安全稳定差的问题。现有的台车虽然可将波纹板及工具随车输送至工作空间,但仍需大量人工搬运,且波纹板支护结构锚固前的定位需人工扶持或者搭设临时支架支撑,锚固钻孔颇为不易,另外,现场拼装时波纹板常出现配合孔的孔位偏差,临时配钻的劳动强度也非常大。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巷道装配式支护的机械装置及其操作方法,本装置操作简便、效率较高、工作性能安全可靠,可应用于巷道现场施工装配式波纹板支护结构的快速拼装及锚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巷道装配式支护的机械装置,包括移动平台,所述移动平台下方设有两对驱动轮,驱动轮通过发动机进行驱动,所述的移动平台上设有吊装折叠臂、左侧支护伸缩臂、右侧支护伸缩臂、顶部支护伸缩臂、作业平台A、作业平台C、冲孔伸缩臂和锚杆钻孔伸缩臂;
所述的左侧支护伸缩臂、右侧支护伸缩臂分别设置在移动平台前部两侧,用于支撑巷道顶部两侧的装配式波纹板支护结构;左侧支护伸缩臂、右侧支护伸缩臂之间设有作业平台A和作业平台C,其中作业平台A对应左侧支护伸缩臂并位于左侧支护伸缩臂右侧,作业平台C对应右侧支护伸缩臂并位于右侧支护伸缩臂左侧,作业平台A、作业平台C下部分别设有上下伸缩的升降支架并通过升降支架与移动平台连接;
所述的顶部支护伸缩臂设置在移动平台中间部位,用于支撑巷道顶部的装配式波纹板支护结构;
所述的冲孔伸缩臂设置在移动平台中间部位并位于顶部支护伸缩臂的一侧,其端部设有冲孔装置,用于波纹板拼装孔位出现偏差时的临时冲孔;
所述的锚杆钻孔伸缩臂设置在移动平台中间部位并位于顶部支护伸缩臂的另一侧,其端部设有钻孔机,用于锚杆打设过程中辅助锚杆打孔、锚固;
所述的吊装折叠臂布置在移动平台的后部,用于将波纹板及钢腰梁吊装到巷道内的任意角度。
所述的左侧支护伸缩臂的端部设有卡爪E,右侧支护伸缩臂的端部设有卡爪F,顶部支护伸缩臂的端部均设有卡爪G,吊装折叠臂的端部设有卡爪H,所述卡爪E、卡爪F、卡爪G、卡爪H的表面均设有与波纹板表面波形相匹配的卡槽,用于抓取并定位波纹板。
所述的移动平台后部设有操控箱,所述操控箱用于控制移动平台的移动以及吊装折叠臂、左侧支护伸缩臂、右侧支护伸缩臂、顶部支护伸缩臂、作业平台A、作业平台C、冲孔伸缩臂和锚杆钻孔伸缩臂的移动和运行。
所述的吊装折叠臂、左侧支护伸缩臂、右侧支护伸缩臂、顶部支护伸缩臂、冲孔伸缩臂和钻孔伸缩臂上均对应设置有操控手柄,所述操控手柄用于控制相对应的吊装折叠臂、左侧支护伸缩臂、右侧支护伸缩臂、顶部支护伸缩臂、冲孔伸缩臂、钻孔伸缩臂的移动和运行。
所述的移动平台还设有遥控器,所述遥控器也用于控制移动平台的移动以及吊装折叠臂、左侧支护伸缩臂、右侧支护伸缩臂、顶部支护伸缩臂、作业平台A、作业平台C、冲孔伸缩臂和锚杆钻孔伸缩臂的移动和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59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机电一体化旋转电机
- 下一篇:一种基于云计算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及其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