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能力的评估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45166.7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49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彭晓峰;仇新宇;许庆强;杨烨;王明才;肖宇华;吴阚;张晓晴;孙爽;闫雪鹰;王祯;张冬梅;许畅;王峻;李培军;王洁;刘芳芳;王凌飞;吴帆;曾金羡;仲宇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21002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参与 电网 互动 响应 能力 评估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能力的评估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参与电网互动响应的电动汽车的各指标的指标值;根据所述各指标的指标值和预先获取的各指标对应的权重,评估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的能力。本发明在对电动汽车进行物理调用之前对其响应能力进行评估,可以实现对电动汽车负荷的有效分级调用,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对高响应度和具备高响应能力的电动汽车负荷优先调用,进一步可以对具备不同响应能力的电动汽车负荷实施精细化、差异化营销策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需求响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能力的评估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在各国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随着电动汽车居民持有量不断提高,给电力负荷预测及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带来了显著影响。但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具有可调性强、响应速度快、调节方式灵活等优势,可通过充电桩直接控制其充放电状态,经有效聚合后可为电力系统提供多元辅助服务。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能力评估做了大量研究,许多研究直接将电动汽车等同于储能设备,仅考虑通过对电动汽车的充电过程进行物理控制,在满足电动汽车用户出行约束的条件下,认为只要SOC的可控范围满足电网连续调用的时间和容量约束,自电动汽车接入电网直至离开均具有可调度性。上述方法仅仅是对电动汽车物理响应能力的评估,然而电动汽车作为优质可控资源的同时伴随着用户决策的不确定性及复杂的外部因素影响,缺乏对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能力的多维度分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能力的评估方法,包括:
获取参与电网互动响应的电动汽车的各指标的指标值;
根据所述各指标的指标值和预先获取的各指标对应的权重,评估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的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指标包括:
成本型指标和效益型指标;
所述成本型指标包括:电动汽车用户对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的响应意愿度、电动汽车的电池损耗成本、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后电动汽车用户承担的服务费用增加量和电动汽车入网荷电状态;
所述效益型指标包括:电动汽车用户对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的响应配合度、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后用户的用能需求与用电需求时间分布相关性、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后的高峰用电需求调整比重和低谷用电需求调整比重、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后的调节速率、电动汽车用户对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的满意度指数以及充电设施的覆盖率。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汽车用户对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的响应意愿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为电动汽车用户j对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的响应意愿度,为电动汽车用户j的家庭年收入总和,为组成家庭的人口数量;
所述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后电动汽车用户承担的服务费用增加量,按下式计算:
式中:ΔCserv为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后电动汽车用户承担的服务费用增加量,Cs′erv为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后电动汽车用户所付出的电费以外的充电费用;为电动汽车用户正常情况下所付出的电费以外的服务费用。
进一步的,所述电动汽车用户对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的响应配合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为电动汽车用户j的对电动汽车参与电网互动响应的响应配合度系数;为历史t次时段内原定调度计划中电动汽车用户j的负荷削减容量和,为历史t次响应时段中电动汽车用户j实际的负荷响应容量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51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