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定量分析肉制品中牛源性成分的引物组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17789.3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11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马炳存;崔学文;李琰歆;贺巧玲;曹乾超;刘阳;陈学强;王灿;李增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四川省药品质量研究所;四川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包晓静 |
地址: | 6117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量分析 肉制品 中牛源性 成分 引物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食品检验技术领域,公开了定量分析肉制品中牛源性成分的引物组,包括ref引物和beef引物,ref引物包括ref上游引物、ref下游引物和ref探针,beef引物包括beef上游引物、beef下游引物和beef探针;还公开了引物组的应用。本发明的ref引物在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全长序列中存在唯一的特异性结合位点,beef引物在环GMP磷酸二酯酶基因全长序列中存在唯一的特异性结合位点,上述检测引物能够特异性扩增靶基因,为制备用于定量分析肉制品中的牛源性成分的试剂盒提供了特异性检测引物,在检测过程中可有效区分产品交叉污染、原料带入和生产者恶意掺假造成的阳性检测结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检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定量分析肉制品中牛源性成分的引物组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我国及欧盟食品标准均要求肉制品包装中应明确标识产品中动物源成分组成及含量,但市场上肉制品中动物源性成分含量虚标、掺假事件屡禁不止。肉制品掺假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过敏反应)、宗教信仰等方面均带来了风险。在肉类掺假形式层出不穷的情势下,对动物源性成分定性、定量鉴别技术的研究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使用的动物源性成分鉴定分析方法主要基于蛋白质和DNA分析。蛋白质分析技术包括免疫、色谱和质谱,肉制品加工过程中的热处理工艺、酸碱盐环境变化使蛋白质变性,生物活性丧失,很难满足检测的需要,且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蛋白质分析易出现交叉反应,限制了蛋白质分析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基于DNA分析的检测方法可以克服这些困难,DNA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优于蛋白质,并且DNA有更丰富的种间多态性,高温处理过的食品中仍能提取出片段化的DNA,在深加工肉制品的鉴别检测中DNA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明显优势。但现行标准中的检测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只能进行定性检测,无法完成定量分析;第二,检测灵敏度过高,在检测过程中,无法排除在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样品交叉污染或原料带入所带来的阳性结果,很难为市场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现行检测技术无法定量分析样品中动物源性成分的根本原因在于检测使用的引物和探针是针对线粒体基因设计的。线粒体基因进化速度快,对物种的区分度较高,常用于物种的细致分类,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但是,线粒体基因在不同组织细胞中拷贝数不同,因此针对线粒体DNA的检测方法只能进行定性检测,无法完成定量分析;线粒体的拷贝数普遍较高,以线粒体基因作为检测靶位进行检测时灵敏度过高,在检测过程中,无法区分产品交叉污染、原料带入和生产者恶意掺假造成的阳性检测结果。以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组中单拷贝基因作为检测靶位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动物源性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克服现有定性检测方法的缺点。因此,发明人研发了定量分析肉制品中牛源性成分的引物组及其应用。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定量分析肉制品中牛源性成分的引物组及其应用,本发明的ref引物在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GDF8基因)全长序列中存在唯一的特异性结合位点,beef引物在环GMP磷酸二酯酶基因(PDE基因)全长序列中存在唯一的特异性结合位点,上述检测引物能够特异性扩增靶基因,为定量分析肉制品中的牛源性成分提供了特异性检测引物,在检测过程中可有效区分产品交叉污染、原料带入和生产者恶意掺假造成的阳性检测结果。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定量分析肉制品中牛源性成分的引物组,其特征在于,包括ref引物和beef引物,ref引物用于特异性扩增脊椎动物肉制品中的GDF8基因,beef引物用于特异性扩增牛科动物基因组中的PDE基因;
ref引物包括ref上游引物、ref下游引物和ref探针,beef引物包括beef上游引物、beef下游引物和beef探针;
所述ref上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见SEQ ID No.4,所述ref下游引物的核苷酸序列见SEQ ID No.5,所述ref探针的核苷酸序列见SEQ ID No.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四川省药品质量研究所、四川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未经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四川省药品质量研究所、四川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77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