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精草铵膦与苯唑草酮的复配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01230.1 | 申请日: | 202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046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赵辉;陈根宝;凌江涛;钱海宾;沈建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七洲绿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57/20 | 分类号: | A01N57/20;A01N43/80;A01P13/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周敏 |
地址: | 215621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精草铵膦 苯唑草酮 组合 | ||
1.一种精草铵膦与苯唑草酮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活性成分,所述活性成分包括质量比为0.01~100:1的精草铵膦和苯唑草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草铵膦与苯唑草酮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精草铵膦和所述的苯唑草酮的质量比为1~5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精草铵膦与苯唑草酮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精草铵膦和所述的苯唑草酮的质量比为5~20: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精草铵膦与苯唑草酮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的质量为所述复配组合物总重量的10%~85%。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精草铵膦与苯唑草酮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组合物还包括辅料,所述的辅料包括占所述复配组合物总重量5%~20%的表面活性剂,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选自润湿剂、乳化剂、分散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精草铵膦与苯唑草酮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选自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牛酯胺聚氧乙烯醚、烷基糖苷、烷基苯磺酸盐、烷基硫酸盐、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钠盐、有机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精草铵膦与苯唑草酮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料还包括防冻剂、溶剂、填料、崩解剂、消泡剂、黏结剂、颜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的防冻剂为选自丙三醇、丙二醇、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的溶剂为选自水、乙醇、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环己酮、油酸甲酯、植物油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的填料为选自硅藻土、高岭土、膨润土、白炭黑、轻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的崩解剂为选自硫酸铵、尿素、聚乙烯吡咯烷酮、硫酸钠、淀粉及其衍生物、纤维素、碳酸氢钠、月桂醇硫酸钠、海藻酸钠、膨润土、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所述的黏结剂为选自淀粉、明胶、预胶化淀粉、阿拉伯胶、聚乙烯吡咯烷酮、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聚乙烯醇、葡萄糖、蔗糖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草铵膦与苯唑草酮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的精草铵膦与苯唑草酮的复配组合物包括如下组分:
活性成分 10%~60%;
表面活性剂 5%~20%;
溶剂 35%~7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草铵膦与苯唑草酮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的精草铵膦与苯唑草酮的复配组合物包括如下组分:
活性成分 30%~85%;
表面活性剂 5%~10%;
填料 10%~6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草铵膦与苯唑草酮的复配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精草铵膦与苯唑草酮的复配组合物的剂型为可溶性液剂、悬浮剂、油悬浮剂、可溶性粉剂、可溶性粒剂、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
当所述复配组合物为可溶性液剂时,按质量百分比计,其包括如下组分:
当所述复配组合物为悬浮剂时,按质量百分比计,其包括如下组分:
当所述复配组合物为油悬浮剂时,按质量百分比计,其包括如下组分:
当所述复配组合物为可溶性粉剂时,按质量百分比计,其包括如下组分:
当所述复配组合物为可溶性粒剂时,按质量百分比计,其包括如下组分:
当所述复配组合物为可湿性粉剂时,按质量百分比计,其包括如下组分:
当所述复配组合物为水分散粒剂时,按质量百分比计,其包括如下组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七洲绿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七洲绿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七洲绿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123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密封装置以及理疗系统
- 下一篇:信息交互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