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固体蓄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56407.0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94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清水航;大田正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50/184 | 分类号: | H01M50/184;H01M50/186;H01M10/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吴启超 |
地址: | 日本东***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体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固体蓄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充分确保由树脂层达成的全固体电池层叠体的密闭性。本发明的固体蓄电装置,具有交替地层叠有正极组件30与负极组件10且层叠方向的投影形状呈大致方形的固体电池层叠体1;正极组件和负极组件分别设置有密闭框17,密闭框17由沿着方形外周的各边延伸的四个密闭部件13、14、15、16包围而密闭内部;密闭框,具有外周三边的密闭部件13、14、15相连而成的三方密闭部件18与封闭开放侧的封闭密闭部件19;并且,在三方密闭部件18与封闭密闭部件19这两部件的至少一方,在两部件的接触部形成有阶差部15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体蓄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提出一种固体蓄电装置,其在连接正极组件与负极组件的界面处配置固体电解质,并经由该固体电解质来进行充放电时的正极组件与负极组件的离子的传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已提出如下技术:在全固体电池层叠体的侧面由树脂层覆盖的形态的固体蓄电装置中,使全固体电池层叠体与树脂层的接合性提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的提案中,在正极集电体层及负极集电体层之中的至少一层的至少一面,设置有作为与相邻的另一层重叠的部分的层叠部及从该另一层延伸出的延出部。将延出部的表面粗糙度变粗以确保全固体电池层叠体与覆盖其的树脂层的接合性。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3632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1926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的固体蓄电装置中,在采用正极组件或负极组件中的其中一方的组件包围另一方的组件的单体结构的情况下,担心因充放电时的热循环,固体蓄电装置中的密封部件会从作为被接合部的金属集电体或固体电解质剥离。当发生这种剥离时,会出现如下现象:在每个组件中应隔离的电解质和活性物质混入其他组件中。当发生该现象时,会导致固体蓄电装置的制造的成品率的恶化或品质的降低。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中的固体电池装置中,为了确保全固体电池层叠体与树脂层的接合性,设置从作为与另一层重叠的部分的层叠部延伸出比其他层更多的延出部并使其表面粗糙度变粗。然而,使延出部的表面粗糙度达到足以确保与树脂层的接合性的程度的粗糙度在制造上是有困难的。而且,以相对薄的延出部抵抗树脂层的变形是有极限的。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体蓄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充分确保由树脂层达成的全固体电池层叠体的密闭性。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一种固体蓄电装置,其具有交替地层叠有正极组件(例如,后述的正极组件30)与负极组件(例如,后述的负极组件10)且层叠方向的投影形状呈大致方形的固体电池层叠体(例如,后述的固体电池层叠体1),所述正极组件在面对面的两个固体电解质层(例如,后述的固体电解质层20、20)之间配置有正极活性物质层(例如,后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层31)且正极集电体层(例如,后述的正极集电体层32)与前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相接而配置,所述负极组件配置有负极活性物质层(例如,后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1)且负极集电体层(例如,后述的负极集电体层12)与前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相接而配置;
前述正极组件和前述负极组件分别设置有密闭框(例如,后述的密闭框17),所述密闭框由沿着方形外周的各边延伸的四个密闭部件(例如,后述的四个密闭部件13、14、15、16)包围而密闭内部;
前述密闭框,具有沿着前述外周的三边的密闭部件(例如,后述的三边的密闭部件13、14、15)相连而成的三方密闭部件(例如,后述的三方密闭部件18)与以封闭前述三方密闭部件的开放侧的方式配置的封闭密闭部件(例如,后述的封闭密闭部件1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64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距离的致动器速度校准系统
- 下一篇:用于识别的区块链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