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粒子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33466.6 | 申请日: | 2021-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9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邹川;陈蕾;吉春兰;卢钊宇;林启展;刘旭生;卢富华;郭瑞;冯龙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47/61 | 分类号: | A61K47/61;A61K9/127;A61K9/107;A61K31/122;A61K31/4184;A61K47/36;A61P1/04;A61P13/12;C08B37/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 |
地址: | 51011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粒子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药物载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纳米粒子及其应用。本发明通过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羧基(DSPE‑PEG‑COOH)与壳聚糖形成DSPE‑PEG‑CS聚合物,在此基础上通过5‑氨基‑2‑巯基苯并咪唑(MBI)使聚合物巯基化,形成巯基聚合物DSPE‑PEG‑CS‑MBI药物载体,该药物载体具有两亲性,在水相中,药物载体的疏水端可以将疏水性药物大黄素包裹,形成水包油型的纳米胶束,改善了大黄素的溶解性能;同时,DSPE‑PEG‑CS‑MBI上的巯基可被氧化形成二硫键粘附于黏膜表面,延长其在黏膜上的滞留时间,有利于大黄素的缓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载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纳米粒子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慢性肾脏疾病(CKD)是由许多不可逆转地改变肾脏功能和结构的疾病途径引起的。最新的全国患病率调查显示,慢性肾脏病(CKD)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发达国家,CKD的发病率都很高,超过14%的成年人患有CKD。尿毒症毒素可促进CKD并发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尿毒症保留溶质源自结肠微生物的代谢,例如来源于细菌代谢产物的吲哚胺,它们可通过肠-肾轴促进尿毒症毒素,包括吲哚酚硫酸盐。源自肠道菌群发酵的吲哚酚硫酸盐成为CKD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另一方面,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CKD状态下会发生改变,而这种营养不良反过来又会促进CKD的发展。研究表明,通过靶向结肠环境,可通过改变尿毒症毒素和肠道菌群来有效治疗CKD。
草药从历史上就被用来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其相关的天然化合物被认为是药物发现的重要来源。大黄素(1,3,8-三羟基-6-甲基蒽醌,Emodin)是一种天然存在的蒽醌,存在于许多植物的根和皮中,尤其是中草药大黄的重要活性成分,大黄素具有泻药,抗菌,免疫抑制和利尿作用。大黄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通便的中药,在中国已广泛用于减少尿毒症毒素以治疗CKD。但是自1950年代初以来,它通过结肠给药的使用比通过口服给药的频率更高。研究表明,基于大黄的汤灌肠可减少尿毒症毒素,包括尿素,肌酐和吲哚酚硫酸盐,可保留肾脏功能并帮助患者避免透析。大黄经结肠途径的治疗可通过肠肾轴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毒素的多个靶标,从而改善肾脏功能。然而,单体灌肠的治疗方法因大黄素药性峻猛,易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且大黄素水溶性极差,这一性质导致其在给药途径中利用率很低,同时灌肠液保留时间短,需要频繁的直肠给药,而频繁的给药易给患者造成肛门或直肠粘膜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纳米粒子,采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装载大黄素,改善了单纯大黄素水溶性差和频繁给药易给患者造成肛门或直肠粘膜损伤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纳米粒子,所述纳米粒子包括粒子外部的药物载体和粒子内部的大黄素;所述药物载体为脂质体。
药物载体在提高难溶性药物利用率中应用普遍,其中,脂质体就是一种很好的药物载体。本发明采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装载大黄素,改善了单纯大黄素水溶性差和频繁给药易给患者造成肛门或直肠粘膜损伤的缺点。
作为本发明所述纳米粒子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脂质体为DSPE-PEG-CS,所述DSPE-PEG-CS为DSPE-PEG-COOH与壳聚糖相连接得到。
聚乙二醇(PEG)是一种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及分散性的高分子材料,可通过对其进行接枝改性,赋予其各种功能基团,用疏水化合物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DSPE)对PEG改性后,可形成一端亲水一端疏水的聚合物,成为优良的疏水性药物载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未经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334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