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场面监视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29756.3 | 申请日: | 202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309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夏朝禹;周自力;侯昌波;郝育松;裴锡凯;郭春波;范丽娟;张曌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民航空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S13/91 | 分类号: | G01S13/91;G01S13/89;G01S7/41;G01S7/292;G06K9/00;G06K9/62 |
代理公司: |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 | 代理人: | 周俊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场面 监视 雷达 信号 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场面监视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包括:预处理模块对原始模拟雷达视频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处理后的信号;成像与矫正模块对处理后的信号进行脉冲‑脉冲扫描积累与相关,得到成像矫正后的信号;2‑D杂波图更新模块受到点迹凝聚的负反馈,并在待测像素一定半径范围内设置保护间隔,采集保护间隔外若干距离、方位单元像素值组成集合,并将集合中最大项作为该待测像素杂波值;目标检测模块从视频信号检测出全部点迹;点迹凝聚模块采用密度噪声应用空间聚类分辨簇状目标和噪声,点迹凝聚反馈输出2‑D杂波图更新模块;航迹管理模块根据点迹进行航迹起始、追踪与释放的管理。该系统协助机场地情人员管控机场跑道,防止可能的碰撞或入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雷达信号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场面监视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机场场面监视雷达是民用空管的核心组成部门,主要用于机场场面的静动目标检测,实时的掌控机场场面交通运行情况。该雷达协助机场地情人员管控机场跑道,防止可能的碰撞或入侵。在整个场监雷达系统中,信号处理技术是场监雷达核心组成部分。
发明专利公告为CN106597411B,发明名称为雷达信号处理方法,公开了从雷达头接收到数据后,第一步进行静态杂波识别,第二步进行一维恒虚警检测(CFAR滤波),最后进行峰值检测输出目标。该技术有巨大缺陷,首先不能够识别静态目标且没有考虑动态杂波图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发明专利公告号为CN103472441B,发明名称为杂波图的雷达数据处理方法,此发明公开了杂波图雷达的信号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雷达终端训练以建立杂波图,步骤2更新杂波图,步骤3统计目标,并根据输出杂波图判定杂波图是否更新。该方案主要有以下缺点:1.该方案直接从杂波图输出凝结杂波图,此时噪声也处于凝结状态,导致后续虚假目标增多;2.该方案直接从第二帧杂波图更新就开始凝结杂波图,此时杂波图还未收敛,而机场环境极为复杂,此时凝结并不能达到凝结效果。
申请号为201911263498.X的发明专利申请,名称为基于复杂杂波背景下的场面监视雷达的信号处理方法,公开了将回波数据传统到图像检测通道与MTD通道;MTD通道进行AMTD滤波;图像检测通道负责更新背景图像。然后一起建立精细化杂波图进行恒虚警检测。该方案利用MTD技术并不能有效检测静态目标,当发生雨雪干扰时图像检测背景图片并不能有效实施。
传统场监雷达信号处理方案中并未对整体流程明确界定,并伴随有以下缺陷:
雷达视频信号无补偿:雷达采集原始信号常发生失帧现象,若无补偿,则会直接影响杂波图更新模块输出结果,导致小目标丢失、失帧处计算杂波值小于真实杂波值等诸多问题,进而导致假目标增多。
环境噪声无特殊处理:机场噪声往往服从高斯、韦伯或拉普拉斯分布,该类噪声最大的特点是非连续性。而传统的处理技术并未考虑该类噪声,所以在后续处理后,呈现出若干虚假目标。
雨雪杂波干扰:传统方案对机场雨雪杂波未有专门的处理模块,雨雪杂波属于强环境杂波。电磁波受到雨雪干扰会发生畸变,进而对目标检测产生遮蔽效应。因此,急需一种在滤除雨雪杂波时,又能对场景进行反演的信号处理方案。
近程雷达强杂波干扰:近程雷达回波强度高并多变,常被误判为一个“固定”的目标点,传统方案中针对该类杂波并未作处理。
杂波图输出值小于真实杂波值:传统的杂波图计算中,往往取距离平均或极值作为杂波值。而机场场面属于二维平面,若只进行距离维分析,则杂波图输出往往小于真实值。并且传统杂波图计算并未加入保护间隔,这可能将连续大型目标误认为是杂波,导致检测出的目标幅度降低。
静态目标丢失:传统方案经过杂波图后仅能够识别出移动目标,但丧失了对静态、慢速目标的探测能力,在传统方案中静态、慢速目标被误当作杂波进行滤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民航空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未经成都民航空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297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