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弹性缓冲机构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动力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07434.9 | 申请日: | 202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93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靳光盈;李明清;毛英慧;王鹤鹏;杨冬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
主分类号: | G01R31/34 | 分类号: | G01R31/34;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76 | 代理人: | 范登峰 |
地址: | 130013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弹性 缓冲 机构 新能源 汽车电机 动力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弹性缓冲机构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动力检测装置,包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的一侧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的外侧设置有预防壳,所述电机的一侧设置有检测壳,所述检测壳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壳,所述检测壳的内部设置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旋转壳,所述旋转壳的外侧均匀设置有摩擦球,所述摩擦球与旋转壳的摩擦因素均不一致,所述旋转壳的外侧设置有柔性膜,所述柔性膜的外侧设置有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的左右侧均设置有动力室,所述动力室的内部设置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的内部设置有腔体,所述腔体与固定壳管道连接,本发明,具有能区分情况对电机的动力实时检测和检测精度高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弹性缓冲机构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动力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技术在对性能汽车的电机进行动力检测时,只对电机的转速进行测试,不针对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种种情况对其电机做针对性的测试,且现有的检测技术不能实时对检测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精度的因素进行调整,且对与突发性情况无相应的保护措施。因此,设计能区分情况对电机的动力实时检测和检测精度高的一种具有弹性缓冲机构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动力检测装置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弹性缓冲机构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动力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弹性缓冲机构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动力检测装置,包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的一侧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的外侧设置有预防壳,所述电机的一侧设置有检测壳,所述检测壳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壳,所述检测壳的内部设置有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旋转壳,所述旋转壳的外侧均匀设置有摩擦球,所述摩擦球与旋转壳的摩擦因素均不一致,所述旋转壳的外侧设置有柔性膜,所述柔性膜的外侧设置有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的左右侧均设置有动力室,所述动力室的内部设置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的内部设置有腔体,所述腔体与固定壳管道连接,所述动力室的一侧管道连接有三个可调单向阀,所述动力室的一侧管道连接有调节室,所述调节室的内部设置有三角块,所述三角块的下端设置有高压室,所述高压室的内部设置有增压气囊,所述高压室的一侧管道连接有第一压力阀,所述第一压力阀的一侧管道连接有摩擦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旋转壳的内部均匀设置有弹性囊,所述弹性囊的上下侧分别管道连接有可调阀,所述可调阀的下端管道连接在动力室上,所述可调单向阀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压力阀,所述第二压力阀管道连接在第一压力阀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旋转壳的内部均匀设置有滚子,所述旋转壳的内部均匀设置有三组磁针,外侧所述磁针的内侧设置有可变膜。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旋转壳的外侧管道连接有第三压力阀,所述第三压力阀的一侧管道连接有膨胀室,所述第三压力阀的上侧管道连接在高压室上,所述膨胀室的内部设置有膨胀气囊,所述膨胀气囊分为左侧两个腔室。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控制壳的内部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的包括摆杆,所述摆杆弹性连接在控制壳上,所述摆杆的内侧设置有弹性膜,所述弹性膜的内侧设置有检震壳,所述检震壳的两侧管道连接有压力室,所述检震壳的一侧设置有检测板,所述压力室的一侧设置有减震板。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检测板的两侧滑动连接有弹性探针,所述弹性探针的一端设置有动力球,所述动力球的一侧管道连接有膨胀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预防壳的外侧设置有预防机构,所述预防机构包括摩擦块,所述摩擦块的一侧接触连接有集尘器,所述集尘器的一端设置有收集筒,所述收集筒的一侧设置有风车。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收集筒的下方设置有两个相互配合的圆弧块,所诉圆弧块的中间设置有隔板。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输出轴的外侧设置有发电环,所述发电环的内部均匀设置有档板,所述发电环的外侧均匀设置有透光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未经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74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