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温度平流和锋生函数的强对流天气形势分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75773.3 | 申请日: | 2021-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23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许东蓓;李典南;麦哲宁;严小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G01W1/10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52 | 代理人: | 李姗姗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温度 平流 函数 对流 天气 形势 分类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基于温度平流和锋生函数的强对流天气形势分类方法,属于气象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运用数值模式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某一区域强对流过程进行850hPa、700hPa的锋生函数值计算,若该区域上空850hPa、700hPa两层中有一层的锋生函数值3,则将该次强对流过程归类为斜压锋生类;运用相同的资料,将斜压锋生类强对流以外的强对流过程,进行500hPa温度平流的计算,温度平流的数值‑0.3的强对流过程归为冷平流强迫类,0.3的强对流过程归为暖平流强迫类,‑0.3≤温度平流的数值≤0.3的强对流过程归为弱平流类。能够对强对流天气进行分类,对未来出现的强对流类型进行一个潜示预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温度平流和锋生函数的强对流天气形势分类方法。
背景技术
强对流是一种带有雷电现象的局地性强对流天气,通常伴有强对流大风、短时强降水、冰雹甚至龙卷等天气。其水平发展的范围为几千米至几十千米,垂直发展的高度可达8~15千米,持续时间为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强对流被国际航空界和气象相关部门视作严重威胁航空飞行的天敌,伴随强对流产生的闪电雷击、暴雨、大风以及低能见度等,不仅容易使航班延误造成经济损失,严重时更会导致正在飞行的飞机失控,造成空难。
强对流的形成通常需要三个必要条件:深厚且明显不稳定的气层、充沛的水汽、以及适合的触发条件。但不同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条件有所差异,比如:南方地区的强对流不仅受局地环流控制,也受东亚对流层大范围的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西北地区影响强对流的主要因子是地形地势,且高原上的强对流云较其它地区容易产生冰雹;在东北地区,东北冷涡是强对流过程的十分重要的影响系统,除地域差异外,同一地区、不同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强对流天气特征也不尽相同。
不同类型的强对流天气的特征是不同的,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目前,没有对强对流天气进行分类总结的有效方法,因此,现需要一种对强对流天气进行分类总结的方法,并能够对未来出现的强对流类型进行一个潜示预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温度平流和锋生函数的强对流天气形势分类方法,能够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机制对强对流天气进行有效的分类,能够对未来出现的强对流类型进行一个潜示预报。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基于温度平流和锋生函数的强对流天气形势分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运用数值模式的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对某一区域强对流过程进行850hPa、700hPa的锋生函数值计算,若该区域上空850hPa、700hPa两层中有一层的锋生函数值3×10-9·k·m-1·s-1,则将该强对流过程归类为斜压锋生类;
运用数值模式的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将斜压锋生类强对流以外的强对流过程,进行500hPa温度平流的计算,温度平流的数值-0.3×10-5·℃·s-1的强对流过程归为冷平流强迫类,温度平流的数值0.3×10-5·℃·s-1的强对流过程归为暖平流强迫类,-0.3≤温度平流的数值≤0.3的强对流过程归为弱平流类。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对某一区域强对流过程进行850hPa、700hPa的锋生函数值计算时选取的时刻以最靠近强对流发生的整点时刻为准。
进一步地,上述进行500hPa温度平流的计算时选取的时刻以最靠近强对流发生的整点时刻为准。
进一步地,上述锋生函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θ*代表广义位温,u代表纬向风,v代表径向风,ω代表P坐标下的垂直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未经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757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装置制造设备和利用其的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