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脂溶性茶多酚铜组装纳米花控释载体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66261.0 | 申请日: | 2021-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790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松柏;许璐靖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22 | 分类号: | A61K47/22;A23L33/165;A61K47/46;A61K31/12;B82Y5/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闲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15 | 代理人: | 黄燕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脂溶性茶多酚铜 组装 纳米 控释 载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脂溶性茶多酚铜组装纳米花控释载体及其制备方法。其中,制备方法包括:将脂溶性茶多酚单体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反应,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液中加入铜离子,进行配位自组装形成所述纳米花控释载体。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利用茶多酚的金属鳌合能力,将聚合后的脂溶性茶多酚与铜离子进行配位自组装形成具有良好形态的纳米化材料。制备过程简单,使用可生物降解的脂溶性茶多酚原料,使得反应终产物纳米化材料生物可降解,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良好的pH控释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药品与材料科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脂溶性茶多酚铜组装纳米花控释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健康有益效应,约占茶叶干重的30%,主要包括黄烷酮类,花色素类,黄酮醇类和花白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6类化合物。其中以黄烷酮类(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最为重要,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具有抗氧化、防辐射、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抑菌抑酶等多种生理活性。在食品工业中,被用作抗氧化剂,食品保鲜剂,食品保色剂,食品除臭剂等。
随着学科交叉的发展,利用天然生物质作为反应物或定向构筑物构建生物纳米材料已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课题,茶多酚由作为功能分子直接应用向材料领域进行转变。近年来,茶多酚在材料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比如与大分子结合或直接聚合后沉积在物体表面等等,由于其较强的金属螯合能力,茶多酚与金属配位材料的研究也层出不穷,Lin等人将单宁酸和铜配位为纳米酶,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样活性、过氧化氢酶样活性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这些协同抗氧化能力使其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商业香烟滤嘴的候选材料;Liu等人将原花青素和三价铁离子配位在由物理结合的面筋分子组成的第一个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二个网络,该新型双网络水凝胶在反复剪切变形-压缩循环作用下,表现出强烈而迅速的流变特性恢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除此以外,茶多酚配位材料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作用。
但茶多酚在控释载体上的应用还鲜有报道,限制了茶多酚在该领域的应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脂溶性茶多酚铜组装纳米花控释载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过程简便,安全,应用性好。
一种脂溶性茶多酚铜组装纳米花控释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
脂溶性茶多酚单体在溶剂中进行聚合反应,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液中加入铜离子,进行配位自组装形成所述纳米花控释载体。
上述制备方法,利用茶多酚的金属鳌合能力,将聚合后的脂溶性茶多酚与铜离子进行配位自组装形成具有良好形态的纳米花材料。使用可生物降解的脂溶性茶多酚单体,使得反应终产物纳米花材料可生物降解,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良好的pH控释特性,且制备过程简单,环保。
作为优选,所述脂溶性茶多酚单体为茶多酚棕榈酸酯、茶多酚油酸酯、茶多酚月桂酸酯中的一种;进一步优选为茶多酚棕榈酸酯。
作为优选,所述脂溶性茶多酚单体的浓度为1.5~2.0mg/mL。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脂溶性茶多酚单体的浓度为1.5mg/mL。
作为优选,所述溶剂为碱性缓冲液。碱性缓冲液的作用是为聚合反应提供碱性环境,促进脂溶性茶多酚单体聚合。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碱性缓冲液为碱性磷酸缓冲液。
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缓冲液的pH值为7.5~10。作为更进一步优选,所述缓冲液的pH值为7.5~9;进一步优选为8.5。
作为优选,所述溶剂中含有乙醇,且乙醇的浓度为20~30%;在聚合反应的溶剂中添加少量的乙醇可以促进脂溶性茶多酚溶解,提高效率。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溶剂中乙醇的浓度为20%,以在保证生物安全性的同时防止高浓度乙醇对自组装形成的纳米花造成破坏。
作为优选,所述聚合反应的反应温度为60~80℃,反应时间为3~5h。作为进一步优选,反应温度为60~70℃,反应时间为3~4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6626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存储装置
- 下一篇:一种骨折或韧带损伤复位用的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