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过渡金属Ni催化原位生长出管壁坍缩的碳纳米管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52464.4 | 申请日: | 2021-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7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嘉胤;胡云飞;钱程;张金津;黄剑锋;曹丽云;许占位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162 | 分类号: | C01B32/162;H01M4/587;H01M10/054 |
代理公司: | 西安众和至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9 | 代理人: | 强宏超 |
地址: | 71002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过渡 金属 ni 催化 原位 生长 管壁 纳米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过渡金属Ni催化原位生长出管壁坍缩的碳纳米管的方法,将镍源和碳源混合充分研磨放入管式炉中,在氮气或惰性气体气氛下,以5‑20℃/min的升温速率匀速升温至500~700℃;待产物自然冷却进行收集,获得产物Ni/C;将产物Ni/C在硝酸中静置,腐蚀Ni金属单质,将分离的固体产物进行清洗,即得到管壁坍缩的碳纳米管;本发明通过控制反应过程中的工艺条件,再配合不同金属催化剂催化碳纳米管生长,实现碳纳米管缺陷的增加,碳管的出现管壁坍缩,使电池结构更加稳定,提高电池的倍率与循环性能;过渡金属Ni原位催化生长的碳纳米管,可显著提升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合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过渡金属Ni催化原位生长出管壁坍缩的碳纳米管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清洁能源的存储、利用和转换方面的问题,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锂离子电池由于其本身优异的性能比如能量密度高、能量转换率高和安全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储能领域。但是随着锂离子电池相关研究的不断进行,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已经出现了难以提升的情况。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大型储能设备的需求,我们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其他的电池体系。近年来,钠离子电池(SIBs)和钾离子电池(PIBs)因Na源和K源在地壳中丰度高(Na和K分别为2.36wt.%和2.09wt.%),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对于PIBs,K/K+的氧化还原电位(-2.93V)低于Na/Na+(-2.71V),从而保证了储钾电池更高的工作电压和能量密度,有望成为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电化学能储能系统。然而,由于PIBs具有较大的K+半径、较慢的反应动力学等特性,其应用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碳质材料由于其具有可调节的微观结构,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特性,已成为钾离子电池(PIB)最有希望的阳极之一。其中碳纳米管是一种常见的碳材料,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石墨化结构,导电性能十分优异。更重要的是,钾离子可以嵌入到石墨层中形成KC8,就像锂离子一样可具有较大的比容量(279mA h g-1),低工作电压平台(0.5V)和较高的初始库伦效率(ICE),所有这些都有助于PIB的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渡金属Ni催化原位生长出管壁坍缩的碳纳米管的方法,实现碳纳米管缺陷的增加,使电池结构更加稳定,提高电池的倍率与循环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过渡金属Ni催化原位生长出管壁坍缩的碳纳米管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镍源和碳源混合充分研磨,然后置于坩埚中放入管式炉中,在氮气或惰性气体气氛下,以5-20℃/min的升温速率匀速升温至500~700℃,达到反应温度后停止加热;在氩气气氛下,将产物置于温度为0-80℃的低温冷阱中0.5~2h,快速降温至冷阱温度;
2)经步骤1),待产物自然冷却进行收集,获得产物Ni/C;
3)将获得的产物Ni/C在硝酸中静置,腐蚀掉过多的Ni金属单质,将分离的固体产物进行清洗,即得到管壁坍缩的碳纳米管。
进一步,所述镍源和碳源质量比为1:(1~4)。
进一步,所述镍源为分析纯的硫酸镍、氯化镍、硝酸镍、氨基磺酸镍、溴化镍或氢氧化亚镍。
进一步,所述碳源为尿素、三聚氰胺或葡萄糖。
进一步,所述硝酸浓度为0.5M、1M或3M。
进一步,所述步骤3)清洗时使用去离子水和乙醇抽滤各洗三次,洗至中性。
进一步,所述坩埚为石英坩埚或氧化铝坩埚。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24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