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抗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145557.4 | 申请日: | 2021-0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0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 发明(设计)人: | 阳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红蜘蛛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N59/16 | 分类号: | A01N59/16;A01N43/16;A01P1/00;A01P3/00;B82Y30/00 |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科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4 | 代理人: | 王勇刚 |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桃园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抗菌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适用于抗菌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纳米抗菌材料,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组分:基材78~96份、纳米银粒子14~28份、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锌杂化体10~26份、海藻酸钠28~54份、表面活性剂1~5份、分散剂1~5份和去离子水200~300份。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的纳米抗菌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海藻酸钠与纳米银粒子进行交联反应,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细胞壁的完整性,干扰细菌正常的新陈代谢,最终导致细菌死亡;还添加有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锌杂化体,与细菌内的有机物及其分泌的毒素作用,破坏其繁殖和再生能力,同时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结构,从而大幅提升抗菌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抗菌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纳米抗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健康是目前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超过70%细菌感染需要使用一种或多种抗生素来根除,抗生素的使用会使人体对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因此,使用抗菌材料变得越来越重要。抗菌材料是一类具有杀灭有害细菌和抑制有害细菌生长繁殖的功能材料,其有效成分是抗菌剂,主要分为天然有机抗菌剂、合成有机抗菌剂、无机抗菌剂、复合抗菌剂等。有机抗菌剂耐热性差,且加工困难,目前还不能进行大规模生产;比较而言,无机抗菌剂具有优良的安全性、化学稳定性和耐久性,已经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厨房餐具、纤维制品、汽车部件、建筑材料以及医院用品等领域。
迄今为止,已经探索了许多无机纳米颗粒作为抗菌剂,例如纳米金、纳米银和纳米铜等。其中,纳米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并且目前已经普遍用于医学领域。许多研究表明,纳米银通过多种杀伤机制发挥广谱抗菌特性,包括穿透细菌细胞膜,破坏DNA以及通过大量产生活性氧破坏细胞代谢,这与抗生素不同,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可能性较小。此类特性使纳米银成为对抗多药耐药细菌的极有希望的抗生素替代品。但是单一的纳米银容易聚集和氧化,从而严重损害其抗菌能力,进而导致需要大量的纳米银才能完全根除耐多药细菌,而在高剂量的纳米银下很容易引起细胞和组织毒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纳米抗菌材料,旨在通过海藻酸钠与纳米银粒子进行交联反应,得到纳米银粒子-海藻酸钠交联物,使纳米银与海藻酸钠之间形成繁杂网络结构,有效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同时海藻酸钠分子中含有大量活性基团,可与细菌细胞膜上的类脂、蛋白质复合物发生反应,使蛋白质变性,进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细胞壁的完整性,干扰细菌正常的新陈代谢,最终导致细菌死亡;还添加有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锌杂化体,基于光催化机理,光照后产生电子-空穴对,与空气中的水氧结合生成具有强氧化活性的羟基自由基和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能够与细菌内的有机物及其分泌的毒素作用,破坏其繁殖和再生能力,减少细菌的生命力,同时攻克细菌和外层细胞,穿透细胞膜,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结构,从而大幅提升抗菌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纳米抗菌材料,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的组分:
基材78~96份、纳米银粒子14~28份、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锌杂化体10~26份、海藻酸钠28~54份、表面活性剂1~5份、分散剂1~5份和去离子水200~300份。
进一步地,所述表面活性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
进一步地,所述分散剂为硬脂酰胺。
进一步地,所述基材为硅片。
进一步地,所述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锌杂化体的制备方法如下:
1)将二氧化钛和氧化锌分别放入纳米研磨机中研磨至纳米级;
2)将研磨后的纳米二氧化钛和纳米氧化锌按质量比(2~3):1进行配比,添加到分散机内搅拌均匀,得到混合体;
3)将混合体倒入反应釜中,升温到100~110℃,杂化处理0.5~2h,得到纳米二氧化钛-氧化锌杂化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红蜘蛛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红蜘蛛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455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