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26555.0 | 申请日: | 202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1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徐祖军;张鹏;陈卫刚;刘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三力岩土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专赢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797 | 代理人: | 刘梅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跨度 基坑 组合 支撑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属于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包括安装在结构梁内侧的若干预应力梁以及若干支撑梁,所述预应力梁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结构梁内侧的若干第一联系梁以及通过第一拉索接头节点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联系梁远离所述结构梁一端的第一拉杆。本发明实施例解决了常规钢支撑系统必须在基坑内设置竖向承载构件即立柱或立柱桩的问题,另外相较于现有技术,不设立柱,可极大程度的降低成本,同时便于基坑内部土方的开挖,利用张紧器施加预应力后,可克服自重,实现自平衡,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预应力梁以及支撑梁可重复使用,具有安全、节能、环保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需要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无论是高层建筑还是地铁的深基坑工程,由于都是在城市中进行开挖,基坑周围通常存在交通要道、已建建筑或管线等各种构筑物,这就涉及到基坑开挖的一个很重要内容,要保护其周边构筑物的安全。
目前,对于深基坑的支护需要在坑内设置一定数量的竖向立柱,以承担整个水平支撑的自重载荷,现有的立柱大多是利用型钢立柱配合混凝土桩浇注而成,施工步骤较为繁琐不说,而且成本较高,施工过程产生的粉尘、泥浆及噪音等污染环境,另外由于立柱的存在会对后续基坑的开挖产生一定的阻碍,导致基坑土方的开挖效率降低,从而增加施工工期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跨度深基坑钢砼组合支撑结构,包括安装在结构梁内侧的若干预应力梁以及若干支撑梁,所述预应力梁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结构梁内侧的若干第一联系梁以及通过第一拉索接头节点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联系梁远离所述结构梁一端的第一拉杆,所述支撑梁包括两端分别顶撑连接至结构梁内侧的第二联系梁、通过活动接头活动连接在第二联系梁底部的若干V型架以及通过第二拉索接头节点活动连接在V型架底部的第二拉杆;
所述第一拉索接头节点与第二拉索接头节点结构相同,均包括保护管壳,所述V型架底部以及第一联系梁端部均通过第二劲板与对应的保护管壳固定连接;
所述保护管壳内侧设置有球形夹持部;
所述第一拉杆两端通过第一拉索端头节点与所述结构梁相连,所述第一拉索端头节点包括与所述第一拉杆端部固定连接的第一拉索接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拉索接头远离所述第一拉杆一端第一张紧器、铰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张紧器远离所述第一拉索接头一端的耳板以及埋设于所述结构梁内部并与所述耳板固定连接的埋件。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二拉杆两端通过第二拉索端头节点与所述第二联系梁底部相连,所述第二拉索端头节点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联系梁底部的第三拉杆,所述第三拉杆与第二拉杆端部均固定设置有第二拉索接头,两组所述第二拉索接头之间通过第二张紧器相连。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二拉索端头节点还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二联系梁底部的两组固定板以及设置在两组所述固定板之间的无缝钢管,所述无缝钢管呈十字形结构,所述第三拉杆贯穿所述无缝钢管的其中一组管道,无缝钢管的另一组管道中设置有轴心钢棒。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活动接头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V型架两架体上端的钢球以及卡设于所述钢球与V型架连接位置的第一法兰盘以及第二法兰盘,所述第一法兰盘与第二法兰盘之间通过螺栓螺母组件相连,所述第一法兰盘上部固定设置有第三劲板,所述第三劲板固定安装在第二联系梁底部,第三劲板呈十字形结构,且第三劲板底部具有与所述钢球相适配的弧形面。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拉索接头节点与第二拉索接头节点对应的保护管壳内部还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球形夹持部的第一劲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三力岩土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三力岩土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265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