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胶质瘤标志物SPC25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63990.3 | 申请日: | 202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62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景治涛;蒋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86 | 分类号: | C12Q1/6886;G01N33/574;G01N33/577;A61K45/00;A61K31/7088;A61K39/395;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107 | 代理人: | 马维骏 |
地址: | 11000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胶质 标志 spc25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SPC25在胶质瘤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中的应用。一种胶质瘤的生物标志物,所述标志物是SPC25基因/蛋白。SPC25基因/蛋白在制备诊断和/或预后判断胶质瘤的试剂盒中的用途。SPC25基因/蛋白的抑制剂在制备治疗胶质瘤药物中的应用,所述抑制剂能够抑制SPC25基因/蛋白的功能。实验证明SPC25基因和蛋白在体内胶质瘤中的表达较正常脑组织中明显上调,使得SPC25有望成为肿瘤辅助诊断标记物。本发明为胶质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全新靶标,也为胶质瘤提供了新的辅助诊断和预后诊断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胶质瘤标记物SPC25及其应用,具体涉及到SPC25在胶质瘤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恶性程度最高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极高的死亡率,预后极差。近年来,尽管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方式陆续问世并应用于临床治疗,但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仍然很差,尤其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其中位生存时间不足15个月。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基因测序技术的普及,大量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致癌或抑癌基因被发现,并基于相关基因的作用提出了分子靶向治疗的观点。目前,分子靶向治疗被视为改善胶质瘤治疗效果,实现彻底治愈胶质瘤最有希望的治疗方式之一。而且,相关致癌或抑癌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预后结局密切相关,故寻找相关基因可作为胶质瘤发病风险、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结局的评估指标。
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一类特殊的胶质瘤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被认为是肿瘤起始细胞,参与了胶质瘤的发生和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抗凋亡、耐药和复发等重要生物学过程。因此,针对胶质瘤干细胞的分子靶向治疗有助于提高目前胶质瘤治疗的效果,降低术后复发率和放化疗的耐受性,并实现胶质瘤的最终治愈。故寻找和发现新的高效的胶质瘤特异表达靶标对于胶质瘤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分子靶向治疗均具有重要作用。
纺锤体极成分25(Spindle pole body component 25,SPC25)又名着丝粒复合物成分(NDC80 kinetochore complex component),被认为参与着丝粒微管的相互作用和纺锤体检查点活性的调控,在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中均具有促癌作用。但是SPC25是否在胶质瘤中存在异常的表达,并对胶质瘤干细胞的增殖和肿瘤发生具有调控作用尚无任何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胶质瘤标记物SPC25及其在胶质瘤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中的应用。发明人首先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SPC25在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中国胶质瘤基因图谱(Chinese GliomaGenome Atlas,CGGA)两大数据库中进行分析,均发现SPC25在胶质瘤中的表达随胶质瘤WHO分级级别的升高而增高,其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其在患者预后更差的IDH野生型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亦高于IDH突变型患者,而且SPC25高表达患者具有更短的生存时间和不良预后结局。随后基于临床病人的胶质瘤组织和对应的正常脑组织进行比较,确认了生物信息学的分析结果。以患者来源胶质瘤干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慢病毒介导的基因过表达和沉默技术,发现SPC25的过表达具有促进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作用,而SPC25的沉默可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肿瘤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胶质瘤的生物标志物,所述标志物是SPC25基因/蛋白。
SPC25基因/蛋白在制备诊断和/或预后判断胶质瘤的试剂盒中的用途。
一种用于诊断胶质瘤和/或预后判断胶质瘤的试剂盒,所述试剂盒以SPC25基因/蛋白作为检测靶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39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