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湿性作物收获机副脱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147299.3 | 申请日: | 2020-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608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 发明(设计)人: | 孙宏义;孙砺博;汪庆臣;孙宏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A01F12/00 | 分类号: | A01F12/00;A01F12/18;A01F12/46 | 
| 代理公司: | 重庆金橙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73 | 代理人: | 唐健玲 |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作物 收获 机副脱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湿性作物收获机副脱装置,包括纵向送料箱和挡板,所述纵向送料箱的右侧设置有第一机箱,且第一机箱的内部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左侧设置有第一滚轴,且第一滚轴的外部安装有传送带,所述第一机箱的上方设置有第三机箱,且第三机箱的内部安装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左侧设置有第二转轴,且第二转轴的外侧设置有第二绞龙,所述第二绞龙的上方设置有第二转轴,且第二绞龙的外部设置有顶箱,所述纵向送料箱的左侧安装有底箱,且底箱的左侧设置有第二机箱。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传送带通过第一滚轴与第一电机之间构成转动结构,这样可以通过传送带把物料从装置下方传送到装置上方,从而起到方便把物料进行脱落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湿性作物收获机副脱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湿性作物收获机副脱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各个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作物的收割都趋向于自动化和机械化,从而机械化的收割不仅可以增加收割的效率,还可以减少农作物的浪费,湿性作物以荞麦为代表,在收获时,果实和秸秆都是生长期,含水量很高,籽粒和作物体通过风吹不易分离。因而通过螺旋体提升代替风吹,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现有的湿性作物收获机副脱装置具有不能把湿性作物传送到收获机内部,从而不能代替风吹进行脱粒的问题,以及装置内壁容易发生锈蚀的问题,且物料容易发生飞溅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在现有的湿性作物收获机副脱装置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性作物收获机副脱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的湿性作物收获机副脱装置具有不能把湿性作物传送到收获机内部,从而不能代替风吹进行脱粒的问题,以及装置内壁容易发生锈蚀的问题,且物料容易发生飞溅的问题,且物料容易发生飞溅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湿性作物收获机副脱装置,包括纵向送料箱和挡板,所述纵向送料箱的右侧设置有第一机箱,且第一机箱的内部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左侧设置有第一滚轴,且第一滚轴的外部安装有传送带,所述第一机箱的上方设置有第三机箱,且第三机箱的内部安装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左侧设置有第二转轴,且第二转轴的外侧设置有第二绞龙,所述第二绞龙的上方设置有第二滚轴,且第二绞龙的外部设置有顶箱,所述纵向送料箱的左侧安装有底箱,且底箱的左侧设置有第二机箱,所述第二机箱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右侧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外部设置有第一绞龙,所述底箱的上方设置有进料口,且进料口的内部设置有弹簧转轴,所述挡板设置于弹簧转轴的内侧,所述纵向送料箱的外部设置有保护套,且底箱的内部设置有防锈层,所述传送带的外部设置有外齿。
优选的,所述传送带通过第一滚轴与第一电机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且第一滚轴与传送带之间为啮合连接,并且第一滚轴与第二滚轴之间为相互平行。
优选的,所述第一绞龙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二电机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且第一绞龙与第一转轴之间为焊接连接,并且第一绞龙与传送带之间为相互垂直。
优选的,所述挡板通过弹簧转轴与进料口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且挡板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50°,并且挡板与弹簧转轴之间为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防锈层沿底箱的内壁均匀分布,且防锈层与底箱的内壁之间构成全覆盖结构,并且防锈层与底箱的内壁之间构成多层涂覆结构。
优选的,所述保护套与纵向送料箱之间构成全包围结构,且保护套与纵向送料箱之间为胶粘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传送带通过第一滚轴与第一电机之间构成转动结构,这样可以通过传送带把物料从装置下方传送到装置上方,从而起到方便把物料进行脱落的作用,第一绞龙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二电机之间构成转动结构,这样可以通过第一绞龙把进入进料口的物料传送到纵向送料箱内部,以此起到防止物料在装置内部发生堵塞的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1472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盒中袋管口气密测试仪
- 下一篇: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展示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