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缓冲吸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97398.2 | 申请日: | 2020-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2675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杜锦涛;毛从强;齐亚文;李辛;高晗;谢想;宿方宗;林建军;孟繁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青岛思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G11/12 | 分类号: | B61G11/12 |
代理公司: |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 代理人: | 张媛媛 |
地址: | 26603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缓冲吸能装置,包括:第一缓冲单元:包括迎向力施加方向设置的力传递件,以及,可以被力传递件触发的第一缓冲单元;第二缓冲单元:与第一缓冲单元之间通过中间件连接,所述第二缓冲单元包括可被中间件触发的第二缓冲单元。该缓冲吸能装置通过多级组合的缓冲吸能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吸能结构可以在超高速度冲击的作用下,逐级触发缓冲吸能,满足超低阻抗力的要求,可以保护质量相对较小的物体在超高速冲击作用下不受到损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钩缓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缓冲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缓冲吸能装置用于吸收物体碰撞或拉伸能量,尤其是在交通、航天等领域,用于吸收运动物体的碰撞能量,保证运动物体自身的安全性。未了提高缓冲吸能装置吸收能力,现有技术中,追求的为缓冲吸能装置的高阻抗吸能,以保证安装有缓冲吸能装置物体本身的安全性。阻抗越高,能量吸收能力越高,安全系数越高。现有技术中,并没有考虑对撞击物的保护。
以缓冲吸能装置在列车上的应用为例,由于列车重量较大,车体强度较高,缓冲吸能装置主要是在列车牵引或制动等速度较慢时起作用,但当冲击速度很高时,高阻抗的缓冲吸能装置则可能表现为刚性元件,对被冲击物体造成一定损伤。
目前,气液缓冲器凭借其高效吸能的优良特性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航天航空和舰船等行业。气液缓冲器主要是通过液体的不可压缩性和小孔节流原理来实现其缓冲功能,即当缓冲器受到拉伸或压缩时,液体从高压油腔通过节流间隙流向低压油腔,通过调节节流孔或节流间隙的大小来实现不同工况下的不同阻尼力。阻尼力大小对冲击速度非常敏感,动态冲击过程中,以相对较低速度冲击缓冲器时,缓冲器就达到相对较大阻尼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高速冲击超低阻抗力的新型缓冲吸能装置,该装置可在冲击物高速运动与物体发生碰撞时,保护安装有缓冲吸能装置物体自身的同时,保护冲击物不受损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缓冲吸能装置,包括:
第一缓冲单元:包括迎向力施加方向设置的力传递件,以及,可以被力传递件触发的第一缓冲机构;
第二缓冲单元:与第一缓冲单元之间通过中间件连接,所述第二缓冲单元包括可被中间件触发的第二缓冲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缓冲机构包括:
第一缸体;
活塞:设置在第一缸体内,与力传递件连接,可在力传递件受力时向第二缓冲单元的方向压缩第一缸体内的介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缓冲机构进一步包括:
缓冲件:设置在第一缸体内,朝向活塞,可在活塞压缩第一缸体内介质过程中与活塞接触。
作为优选,所述缓冲件为弹性件。
作为优选,所述力传递件为弹性件。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缓冲机构包括:
筒体,包括第一筒体端和第二筒体端,两端开口,两个开口端之间为筒体内腔;
第二缸体:套装在筒体径向外侧,二者径向间隙之间形成间隙腔;第二缸体包括第一缸体端和第二缸体端;其第一缸体端与筒体第一筒体端轴向间隔;其第二缸体端与筒体第二筒体端之间连接。
所述中间件插入筒体内腔,可被第一缓冲单元触发压缩筒体内介质。
作为优选,由第一筒体端向第二筒体端的方向,所述间隙腔内顺次设置有阀体和第二活塞;所述阀体和活塞沿径向封闭间隙腔,沿轴向间隔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青岛思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青岛思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973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输送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层压机
- 下一篇:智能恒温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