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索鞍抗滑移试验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2021037802.7 | 申请日: | 2020-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24100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杨博;喻胜刚;郭瑞;黄安明;杨鑫;冯云成;翟晓亮;陈龙;苏洋;谢俊;张平;陈鑫;薛光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二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德阳天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N19/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陈法君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索鞍抗 滑移 试验 总成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索鞍抗滑移试验总成,所述试验总成包括鞍座和张拉部,所述鞍座和所述张拉部分别设置于试验台的试验台面之上;所述张拉部设有用于提供拉力的顶推机构,所述顶推机构经拉杆与所述鞍座的顶端相连,所述鞍座底端设有摆动机构;试验用的缆索贯穿并搭载于所述鞍座之上,所述缆索两端分别与所述试验台两端部相连接,且在所述缆索与所述试验台的两连接处设有拉力测力传感器。通过本试验总成的结构设计,使得本试验总成中张拉部经鞍座的顶端完成的鞍座的拉动,从而实现鞍座与缆索的相对移动,并在缆索与鞍座间发生相对位移时,完成缆索两端拉力的测量,从而基于测量结果计算得摩擦系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悬索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索鞍抗滑移试验总成。
背景技术
《公路悬索桥设计规范》(JTG/T D65-05-2015)中有关索鞍抗滑的计算中未考虑隔板的影响,单个槽路尺寸的较大变化对抗滑移性能的影响亦无相关的解释说明。为了验证核心部件的可靠性,确保结构安全,需要进行抗滑试验,测试钢丝在宽槽路厚隔板鞍槽内的抗滑系数;验证索鞍结构强度是否安全;定性定量地研究隔板厚度、槽路宽度对抗滑移系数的影响程度。
用于抗滑试验的试验鞍座结构应尽量还原实桥受力形态,才能取得最接近实际的试验结果。
早前的抗滑试验中,试验鞍座被直接固定在试验台上,如图1所示。通过在主缆一端张拉的方式进行抗滑试验。多束索股很难做到同时张拉,操作难度极高,边跨侧主缆钢丝滑移前的伸缩量无法补偿,理论上会导致滑移提前,测得的摩擦系数偏小。
并且,需要吨位极大的拉动装置才能够实现主缆与鞍座的相对滑移的发生。大吨位拉动装置的成本随着吨位的增加,其价格成几何倍数的增加。同时,拉动装置不仅价格高,而且体积大,质量重,在有限的安装空间里操作难度非常高。
因此,亟需一种能够有效进行受拉试验的新的鞍座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索鞍抗滑移试验总成,通过本试验总成的结构设计,使得本试验总成中张拉部经鞍座的顶端完成的鞍座的拉动,从而实现鞍座与缆索的相对移动,并在缆索与鞍座间发生相对位移时,完成缆索两端拉力的测量,从而基于测量结果计算得摩擦系数。
本实用新型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索鞍抗滑移试验总成,所述试验总成包括鞍座和张拉部,所述鞍座和所述张拉部分别设置于试验台的试验台面之上;所述张拉部设有用于提供拉力的顶推机构,所述顶推机构经拉杆与所述鞍座的顶端相连,所述鞍座底端设有摆动机构;试验用的缆索贯穿并搭载于所述鞍座之上,所述缆索两端分别与所述试验台两端部相连接,且在所述缆索与所述试验台的两连接处设有测力传感器。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拉杆的设置方向为水平设置。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张拉部还包括反力架、第一连接组件和连接头,所述反力架固定于所述试验台的试验台面之上,所述顶推机构经反力撑与所述反力架的顶端连接。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顶推机构经第一连接组件与所述拉杆连接,所述拉杆末端设有连接头并经所述连接头与所述鞍座的顶端相连。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反力撑为所述顶推机构的顶升臂。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所述拉杆间还设有传感器组件。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鞍座的顶端设有凸起的锚梁结构,并经所述锚梁完成对所述连接头的卡接或销接。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顶推机构由千斤顶顶升装置构成。
根据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反力架为架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二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德阳天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二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德阳天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10378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热器结构及其晶舟装置
- 下一篇:无线充电器